飲用水風波須徹查問責 檢討制度勿矯枉過正

 

行政長官李家超開腔表明對物流署把關不力大感失望,強調要查找不足,如涉及人為疏忽,會按公務員管理規則嚴肅處理。

 

 

政府物流署購入冒牌飲用水風波,引起全城關注。行政長官李家超已開腔表明對物流署把關不力大感失望,強調要查找不足,如涉及人為疏忽,會按公務員管理規則嚴肅處理。刑事責任方面,警方及海關等已分別循詐騙、提供虛假資料和違反商品說明等方向調查,至今已拘捕多人及展開了司法程序。對於政府的採購程序和招標制度,政府亦已指令審計署及成立專責小組進行審核和檢討。

該查的都正在查了,各界對今次事件和相關制度發表了很多意見,有的是有必要、建設性和前瞻性的改善建議,但亦有部分是基於一知半解或事後孔明的批評,以至是別有用心的刻意誤導挑撥離間。

其一是指控政府因為涉事飲用水由內地製造,才特別「放水」讓相關公司中標,以至質疑所有內地產品及企業都是劣質、冒牌、不安全和習慣偷呃拐騙,意圖重新挑起所謂的「中港矛盾」。但可能有關批評者本身每日都有使用及食用內地產品,每月甚至每周都會北上消費飲食或網購內地貨品。

事實上,事件中涉嫌詐騙的公司及董事都是來自香港,生產相關「冒牌水」的內地公司持有相關資格和牌照,由本地化驗所進行的檢測亦證明有關飲用水的質量沒有問題,完全可安全飲用。類似的冒牌或詐騙個案,可以涉及來自世界各地以至本地的產品。政府不應因今次事件而杯弓蛇影或削足適履,對所有國貨都抗拒採購或持歧視態度,令納稅人與各類政府服務使用者,無法享受到內地產品不斷提升質量與創新、並且出名性價比高的好處。

另一類意見是要求政府大幅收緊現行的招標程度和採購標準,包括加強對投標者進行背景與往績審查、提高其財務狀況和保證金要求、對所有生產程序都要進行實地勘查、一律要求投標者提交境外官方機構的檢測認證等等。有關建議肯定能降低產品出現質量或法律問題的風險,但卻同時會大大提高相關投標價與行政費用,將現已被批評過慢的政府採購程序進一步拖長。

收緊標準亦可能變相排斥了許多規模較小、成立時間較短,但產品質素不遜於大公司的中小型與初創企業參與政府採購,導致來來去去都是某幾家歷史悠久、信譽良好,但收費亦出名昂貴的大企業中標。而無論如何嚴格的審查和財力怎樣雄厚的公司,都不可能百分百杜絕個別人士的蓄意違法行為。

最後是有關官員問責的問題。事件涉及單一採購個案,各界都相對理性地未有無限上綱,要求相關政策局長以至特首問責下台。大部分矛頭都指向本身是公務員、並且退休在即的物流署署長。有人認為他公開致歉仍不足夠,要求取消其退休金、長俸和銀紫荊星章等等。公務員的表現管理制度有不足乃人所共知,特首已承諾會推行改革。但假設有位公務員為政府及市民盡心盡力服務了一輩子,純粹因在臨退休前的一次錯失而失去所有,又是否合理和公道呢?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