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荃灣一間酒店門外發生的奪命車禍,再次喚起社會關注高齡職業車司機的規管問題。
香港人口持續老化,對經濟及社會的影響陸續浮現,包括長者司機問題。早前在荃灣一間酒店門外,發生一名菲律賓籍遊客遭八旬的士司機駕駛的士失控直撞致死的恐怖意外,再次喚起社會對有關問題的關注。尤其今次意外的事發過程,更經閉路電視全程拍攝並在網上廣傳,令不少訪港旅客以至本地居民心裏留下陰影。
人老了,身體機能退化,尤其視力、判斷與反應能力下降是不爭的事實,需要長時間在馬路上駕駛的職業司機,對體能的需求及出事的機會自然較高。去年約一萬四千宗涉及商用車輛的交通事故,就有近四成涉及的士,當中逾四成半涉事的士司機都超過六十歲。
事實上,包括內地等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對不同種類的職業車輛,尤其是載人公交工具的司機年齡制訂上限。但特區政府及香港的士業界,卻一直以的士司機人手長期不足;一刀切收緊年齡限制會嚴重影響服務;並會令到大量司機失望為由,拒絕立法。至於收緊年長司機體檢門檻和加密體檢次數,相關立法建議亦一拖再拖。
政府早前已表明會以公眾利益為先,的士業界的私利為後,在短期內進行立法,將現時處於法律灰色地帶的網約車及網約平台服務規範化。有關改革為香港逐步淘汰年長的士司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包括通過增加網約車司機供應,來填補年紀過大或未能通過較嚴格體檢的的士司機。情況猶如當出租公屋、簡約公屋及過渡性房屋的供應大幅增加,政府才有「底氣」逐步取締劣質劏房。
網約車規範化對的士牌價造成的影響,還有強制的士安裝行車紀錄儀及提供電子支付服務等新措施,亦可能令更多年長司機選擇自行退休。至於年齡上限應為八十歲、七十五歲還是更低?社會可基於科學和醫學進行理性討論,甚至可循序漸進分階段落實,但繼續不作為、不強制,則顯然是不負責任。
此外,除了涉及年長職業司機的交通意外,近年在日本、南韓等人口老化同樣嚴重的國家,亦發生過多宗年近八九十歲的私家車司機,懷疑在駕駛途中身體不適而撞死多名途人的慘劇。然而,一刀切禁制某個年紀的長者駕駛私家車,有違近年鼓勵長者多社交、多出行的理念,在一些缺乏公交服務的偏遠地區更是難以執行。
除了進一步加強及加密為自駕長者進行體檢,善用創新科技可能是更有效的方法。例如規定超過某個年紀的人士,只能駕駛具備某種限速及防撞功能的智能車輛,強制安裝可實時監察司機身體狀況,並自動向車內車外發出警示的系統等。有關技術其實已不算新穎,欠的只是當局的法定審批和廣泛的應用場景。相關立法不單可更好保障年長司機與途人的安全,對推動香港整體的自動駕駛發展和智慧交通管理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