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蚊疫擴散 影響旅遊與全運

特區政府亦早於錄得首宗基孔肯雅熱病例前,已啟動防疫準備,包括加強社區滅蚊和公眾教育宣傳,以及口岸防控檢測等。

今年七月起,廣東省多處都錄得基孔肯雅熱感染個案,至月底已有多個縣市出現爆發,數以千計民眾受感染,當中以佛山的疫情最為嚴重,並開始擴散至福建和湖南等地。與多個爆疫地區人流往來頻繁的澳門和香港特區,前者已錄得最少六宗輸入和兩宗本地個案;香港亦於上周錄得近五年來的首宗輸入個案,患者是一名十二歲男童,曾於七月上旬到佛山旅遊並被蚊叮咬。

與沙士或新冠病毒等全新的世紀疫症不同,基孔肯雅熱早於一九五二年在非洲坦桑尼亞發現,其名稱亦源自當地語言,意指患者會因多處關節及肌肉刺痛而「痛得將身體彎曲起來」,因此也有另一個中文譯名叫「屈公病」。除了痛楚,此病還導致部分人出現紅疹、頭痛及噁心等症狀。

雖然現時並無針對基孔肯雅熱的特定藥物或疫苗,只能進行止痛等紓緩治療,但患者一般休息數天後便能自行痊癒,其徵狀比港人較為熟悉、同樣通過伊蚊傳播的登革熱更為輕微,會造成永久性傷害以至死亡的機會極微。事實上,此病在部分非洲國家、印度及菲律賓等濕熱地區頗為常見,過往在內地與港澳也出現過零星病例,並不算是十分可怕的疫症,市民毋須過份恐慌。

雖則如此,內地當局仍是非常重視今次疫情,自月中已成立專組協助各地應對和防範疫症擴散,包括要求像當年對抗新冠般每日上報及公布疫情、更新診療方案等。但由於基孔肯雅熱不會直接由人傳人,而是透過患者再被蚊叮而出現二次傳播,毋須考慮採取強制隔離以至封城等嚴厲措施,最重要是加強防蚊滅蚊工作。

特區政府亦早於錄得首宗病例前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包括加強口岸防控、提升檢測能力、確保藥物供應、為患者安排無蚊治療環境、加強社區滅蚊和公眾教育宣傳等等,以嚴防基孔肯雅熱於本地扎根。因為跟廣東省的情況一樣,絕大部分港人都沒有相關抗體,加上今個夏季特別多雨,港人北上消費成風,香港部分地區的蚊患情況本來就頗為嚴重,出現大爆發的機會並不低。

如前文所述,基孔肯雅熱的重症和死亡率並不高,但若果出現爆發令香港被外國標籤成疫埠,對旅遊業和相關的餐飲、零售行業的影響則可大可小。美國疾控中心日前便針對內地的疫情發布第二級的「加強防範」旅遊警示,美西方的相關警示往往並非完全基於科學,而是混雜了一些政治考慮和偏見。

更大的挑戰在於首次由粵港澳三地合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雖然屆時經已踏入秋季,理應溫度回落及雨水減少,但在極端天氣常態化下,無人可保證蚊患與疫情可於三個月後完全消退。令人擔心全運會的備戰工作和內地民眾來港觀戰的熱情會否受影響,導致賽事氣氛和可帶來的旅遊、經濟效益大打折扣。故此,政府應像當年應對新冠疫情一樣,大力推動全港市民齊心抗疫,聯手滅蚊!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