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地第二大電商拼多多上年將業務拓展到香港,以非常低廉價錢銷售生活百貨。除咗價格本身夠低之外,仲提供包郵到港,大至傢俬,小到一個鎖匙扣,都可以有免運費自提點取貨服務。呢類睇落夠方便又平價嘅服務,有人形容係「內捲」(Involution)式惡性競爭殺入香港。
內捲式競爭成為中國增長一大障礙,中央政府多招回應,推動企業着眼於長遠發展。
內捲(有寫「內卷」)本身係人類學用語,指一個社會經歷人口增長但同時生產效率停滯不前。喺內地,內捲泛指產業內不同商戶為求保持競爭力,不斷壓低成本及降低售價,以求薄利多銷。其中一個例子係內地電動車產業,各品牌爭相調低售價搶市場份額,形成管理學上嘅「紅海」市場。
惡性競爭問題存在一段時間,但中美貿易關係緊張令內地出口下降,品牌轉攻內需,而中國龐大生產力令商家享有成本優勢,因而可以將產品用「豉油價」賣出,賺取短期利潤或蝕少當贏。商家為免俾人「捲走」,大家有樣學樣,結果越捲越低。
早期內地內捲現象經常套用喺教育上。例如由於人才之間競爭激烈,學生不斷讀書拼學歷,而企業有更多高學歷嘅人才應徵,又抬高自己招聘嘅學歷要求,於是不停捲,甚至捲到幼兒園。入到企業,各人亦不斷投入更多工時和精力,但所獲回報不成正比。
事實上,內捲並非中國獨有。日本人工作追求精細,每項工作都可以去到精雕細琢嘅程度,可以話係亞洲內捲始祖。有移居美國嘅朋友從事IT,一次接咗一間日本公司嘅項目,要用一年去建立一個系統。美國人工作雖然都有時間表,但一般會較彈性處理,如有工序需時比預計長,就會喺隨後步驟趕返進度,但我朋友每日都俾日本客追,包括聖誕節全人放晒工都堅持要佢哋完成當日細項工作。亦有喺日本搞過活動嘅朋友講,一個鐘活動,流程可能超過一百項。因此日本人工時非常長,甚至厚生勞動省要限制工時和加班時數,以防「過勞死」。
內捲式競爭成為中國增長一大障礙,中央政府多招回應,例如提倡「久久為功」,推動企業着眼於長遠發展。內地喺二○一二至一六年亦曾經歷過四年半出廠價下跌,當時中央政府透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由供應方面入手,緩解供求失衡情況,最後令出廠價回升。今日世界和內地市場都變得更複雜,相信中央要由多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國家發改委上星期亦重申整治內捲式競爭、拓展產業鏈供應鏈合作,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市場預料,下半年內地經濟政策會繼續聚焦提振內需和反內捲。長遠優質發展固然着眼於創新、質量、品牌建立等,但當前難題係短期需求不足,企業要捱過寒冬至可以講將來,因此中央推出多項短期應急措施,以期贏得時間推進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