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二三年爆發的以巴之戰一石激起千重浪,以地緣劃分的話,世人的感情大為分化,形成了東對西、南對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面倒支持以色列,提供大量資金和武器;東方國家那邊,中東有不少以色列的世仇(如伊朗、敍利亞等),而東南亞地區也有回教大國如印尼和馬來西亞,對以色列當然強力譴責。中國有不少穆斯林人,雖然承認巴勒斯坦政府及支持「兩國方案」,但與以色列關係一向沒大問題,所以態度比較溫和。地球南方泛指所有發展中國家,以南非的態度最激,還向聯合國國際法院控告以色列在加沙進行種族滅絕。
以色列可以把美國操於股掌之中,試問有哪個民族比他們更可畏?
香港只有幾千名猶太裔人,我們對這個民族不熟悉,只知道嘉道理家族是猶太人,普遍沒有惡感。我與他們的接觸,只限於兒時去過我家附近猶太會堂的賣物會。我雖然一向知道猶太人極精明,人才輩出,但到近年才明白猶太人掌控西方的經濟、政治、文化、媒體等領域之深、之廣。以巴之戰讓世人更清楚看到美國的政治被以色列操控,已去到分不清誰是主誰是次的程度。美國今天仍是世上最大的霸權,但以色列卻可以把美國操於股掌之中,試問有哪個民族比他們更可畏?
在美國的影響所及,絕大部分西方政府和媒體都對以色列在加沙長久以來的暴行和佔領行為不吭一聲。文明的國家一般都有嚴格的反種族歧視法例,但並不會只打擊對某一個種族的歧視,而美國恐怕是第一個把「反猶太主義」寫成法例的國家,而美國的黑人長期被歧視反而沒有這種優待。這法例覆蓋社會的每個角落,是典型的「以言入罪」,更與反恐(哈馬斯在美國被界定為恐怖組織)和國家安全綑綁在一起。
尊崇學術和言論自由的大專學界首當其衝。司法部轄下有一支行動組,專門調查在各大學校園裏的「反猶太主義」活動。以巴開戰後,幾家學術風氣較自由的學府,因為校長被指沒有嚴肅表明立場和沒有盡力打擊校園內的「反猶太主義」活動,要到國會解話和被議員當眾斥責,結果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校長要辭職謝罪。我因曾在哈佛大學短期進修而成為「校友」,一直有接收校方的定期通訊,對校方經受的巨大壓力和矛盾真的感同身受。當時不單是政府和媒體問責,連很多知名的舊生校友也聯名聲討,最要命是多個長期金主表示不再捐助,這才是任何一所大學的噩夢。同時,又有幕後黑手開始對校長Claudine Gay作出個人攻擊,用上對付學者的一貫伎倆,指控她抄襲。雖然支持她的人也不少,但結果她還是不堪壓力而黯然辭職。
除了多個總統行政命令和法例外,聽說今年還會出台另一項叫《認識「反猶太主義」法案》,打擊手法預料將會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