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臨時回鄉證的想像 | 曾安業

在企業管理層面中,我們常說效率就是生命。對於忙碌的香港人來說,時間更是無價的資產。日前,中國出入境管理局推出的兩項便民新政——港澳台居民可網上申辦電子臨時回鄉證,以及通行證與居住證「雙證關聯」核驗服務,令人眼前一亮。這不僅是技術與制度上的創新,更是一場為民所急、為民所思的政策回應。

就說電子臨時回鄉證的喜訊,我曾多次聽到同事或友人「訴苦」,去到口岸或機場時才發現忘記帶回鄉證,當下心急如焚,不單打亂原定行程,且需奔波於口岸與補辦證件部門之間,耗時又勞累,想起都怕怕。

在香港社會與內地日益融合的今天,無論是創業、就業,抑或求學、生活,越來越多港人已不再把「北上」視為偶爾旅程,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種大背景下,簡化過境關卡,提升行政效率,已非單純的便利措施,而是助推雙向奔赴、深化融合發展的關鍵一步。電子臨時通行證的出現,猶如為港人插上「隨行之翼」——無需到場申請、無需等待郵寄,只需數碼設備,數分鐘內便可完成辦理,七日有效,真正做到「一指之動,通行無礙」。

措施公布後,已有立法會議員建議中央「加碼」,研究將回鄉證由現時紙本變電子化,攜帶更方便,而且永遠不會有丟失或忘記攜帶的煩惱。

在今日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過去看似遙遠的願景,說不定在不久將來便會成為現實。電子臨時回鄉證有如一次制度試驗,如果證明行得通、行得好,再下一城相信絕非難事。

我們甚至可以想像到更廣闊場景。將來若真的有了電子回鄉證,便可與數字人民幣錢包和政務平台等串接,在內地搭高鐵、訂酒店、辦理銀行手續,「一證辦妥」,猶如為生活方便開了一道「無限之門」。

事實上,中央近年已持續有序地推出多項便利港人措施,例如去年七月起,非中國籍港澳永久性居民可申辦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五年內可多次往返內地,每次可以停留九十天。又例如大灣區跨境公共交通卡已實現了粵港(嶺南通與八達通)、粵澳(嶺南通與澳門通)的支付互聯互通等。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這份支持,不只體現於政策字句中,更在每一項便民服務的落地之中。

細數近年中央惠港之舉,從抗疫支援到「三趟快車」、從大灣區青年創業基金到擴大個人遊與免稅額,再至深化CEPA與推動金融互聯互通,每一項措施皆非孤立事件,而是承載着一份對香港社會的深厚情誼與長遠思量。

今次電子臨時回鄉證措施正是小中見大,不只顯示出內地政務數碼化正全速發展,更可以瞥見在科技賦能下,大灣區融合的廣闊前景。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