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資訊過盛的後數碼年代,誰會想變成腦腐(Brain Rot)?「腦腐」意指個人心智狀態在過度消費瑣碎或單調的內容後,所呈現的衰退現象。這《牛津英語大辭典》年度詞彙,實在發人深省。
沒有人會想變成腦腐的,但當大家都習慣了接收社交媒體上快速又短促的文字、短片、迷因、懶人包時,而偏偏這些內容缺乏深度(甚至誤導),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人們容易專注力散亂,長遠下來便不能長時間閱讀,對時事、學問與常識失去興趣,漸漸地,大腦便失去思考及批判與學習能力。
加上搜尋器發達又免費,利用AI工具便能彈指間取得答案,過度依賴下削弱個人記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演變下來,人們更傾向接受簡單化的答案,而非探討更複雜的視角。大眾心智普遍倒退下,人際關係與社會問題只會加速惡化。
腦腐其實不是新詞彙,一八五四年已出現在美國作家 Henry David Thoreau的散文集《Walden》:「當英國致力於治癒馬鈴薯腐爛時,難道沒有人試圖治癒更廣泛的腦腐嗎?」這不就是今天我們面對數碼網絡垃圾內容的嚴重問題嗎?
傳媒研究中,早有「降智」(Dumbing-down)效應一詞,原本是指媒體內容為了迎合大眾而簡化、娛樂化;像電視機的出現令娛樂普及化,西方學術界便提出了降智危機。由降智到腦腐,大眾實在需要區分網絡及社交媒體上甚麼是正確與重要的訊息。因此,培養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在今天尤為重要及逼切。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數年前創立了「浸大事實查核」組織,為應對香港的虛假新聞和錯誤訊息問題出力,同時間亦以提高公眾的媒體素養、促進相關學術研究的創新,推動與新聞業界及教育同行的協作為目標。面對內容農場式寫作手法、以偏概全呈現的文章,刻意剪輯的短片,還有別有用心的人以「部分真實」混合「部分錯誤」來誤導網民,事實查核能讓大眾在接受資訊時有所警惕。
當然,我們沒可能每一條資訊也Fact check,但在個人層面上,必須能夠保持心水清,不要人云亦云,既不要被網路風向帶着走,也不要被演算法困住,接受單一的訊息,成為無知腦腐的人。在過度快速的網絡世界遊走時,保持思考判斷能力,有懷疑時便主動查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