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本著作《騙經》,將不同騙術分門別類,以小故事形式警示世人,可見詐騙自古已有,而且睇返書中騙案,雖然場景喺古代,但騙徒手法都係萬「騙」不離其宗。近年即時通訊、社交媒體興起,令呃人變得更容易,騙案亦大幅增加。
網上詐騙招數雖然多,但大部分最終都要經金融機構過數,因此金管局、警務處和銀行業界合作,推出多項反詐騙措施。
二○二三年香港共錄得三萬九千八百多宗詐騙案,按年升逾四成二,苦主共損失逾九十一億元(港元),以全港人口平均計,人均損失全球最多。今年上半年,詐騙案共一萬九千八百多宗,按年升百分之六點二,當中六成二涉及網上騙案,其中一千八百多宗涉及網上投資詐騙,按年增逾一成,損失逾十億元,按年升三成。
網上詐騙招數雖然多,但大部分最終都要經金融機構過數,因此金管局、警務處和銀行業界合作,推出多項反詐騙措施。今年八月開始,三十二間銀行和十間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進一步將「可疑帳號警示」範圍,擴展到網上銀行和櫃位轉帳,而明年第一季再擴展至ATM。加設咁多防騙欄,都係希望能夠加強對市民嘅「最後一哩」保障。
但講到網上投資詐騙,源頭防騙其實至關重要。有關假冒投資專家嘅WhatsApp、Facebook、Instagram騙局,我喺呢個欄都講過。近幾個月又有不法分子喺社交媒體假冒我發布廣告,今次「假陸叔」特別針對中老年人士,聲稱買幾隻股就可以「幸福」退休。我試過喺Facebook輸入陳永陸,彈出十幾個假冒帳戶,有相有簡歷仲有噓寒問暖嘅帖文,亦曾向Facebook舉報但無結果。
社交媒體上經常有騙徒用公眾人物圖像,引誘用戶點擊詐騙廣告,另假冒帳戶亦多不勝數。上月Facebook和IG母公司Meta終於公布正在測試人面識別技術,將廣告上嘅「公眾人物」圖像同真人帳戶張相比較,從而辨別詐騙廣告,以及用人面識別偵測虛假帳戶。另外,Meta指正在測試用戶自拍影片驗證身份,以恢復被盜用嘅帳戶。
假冒身份之外,亦有假借同名基金公司、投資銀行等,喺社交媒體賣廣告,然後引投資者去通訊群組,甚至去到虛假投資App或網站進行「交易」。當然呢類詐騙經過精心布局,像真度高,但投資者只要停一停,諗下點解會有投資計劃咁高回報,又講到風險極低,就可能避免受騙。而且持牌金融機構幫客人開戶要做足KYC(認識你的客戶),賣投資產品亦要客戶先完成風險取向問卷,更要詳細解釋產品特點、風險、回報等,亦唔會叫投資者過數畀不知名帳戶。
另外有人收到假冒短訊而中招,一方面現時有短訊發送人登記制,認證發送人嘅短訊有「#」號開頭,幫助識別,另一方面銀行等機構已經唔再喺短訊內加入連結,而會請用戶自行去網站或App登入處理。我個人都習慣收到短訊,無論真假都唔會直接撳入面嘅連結,而係開返個官方App睇下有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