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入為出 │ 楊立門

在今天這個時勢,退休公務員最叫人羨慕,因為可以每月支取長俸。長俸是得到法例保障的權益,無論香港、祖國或外圍的經濟環境有多凶險,仍會準時發放無誤。五十年前香港人的平均壽命約七十歲,政府精算師的計算是公務員在五十五或六十歲退休後一般只會活多十數年,但現在香港人均壽命八十幾歲,公務員長俸的支出與日俱增。由於在二千年後入職的公務員已不能享有長俸,預算中,政府的長俸支出到二○三○將會見頂,但隨着人口老齡化,開支回落的步伐將會大為減慢。

「明日大嶼」的鴻圖大計是否必須呢?

在我三十多年的公務員生涯中,從未見識過財政赤字為何物,現今特區政府的財政赤字破千億,今個財政年度首五個月赤字已超一千八百億。以前佔政府收入高達三分之一的賣地收益,現在只剩下個零頭。政府不願說出口,但結構性的財赤儼然已經形成。現在為了數字好看點,連發各類長債的收入也計算進收支帳目了。

公共財政有需要盡量撙節的同時,政府似乎並未開始在大型基建項目方面「忍手」,包括在未來十年間製造大量新土地。這問題最近掀起了兩代特首的隔空罵戰。在政治倫理上,前任的特首本來不應對現任特首公開說三道四,但梁振英則從來是有話直說,林鄭月娥在位時他已罵得不亦樂乎,批評現屆政府過量造地也不無道理。世界各地的商業樓宇需求大減已是不爭的事實,看來已很難逆轉。至於住宅方面的需求,政府還未定出一個增加人口的目標,而在少子化的趨勢下,政府可以做的也很有限。所以大興土木開展「明日大嶼」的一個理由是讓市民「住大啲」。但是否土地供應越多,市民便可越住越大,箇中的因果關係可能並非政府說得那麼簡單。

特首李家超以「政府必須有土地主導權」來反駁,暗指土地發展被操控在地產商之手。我則認為私人住宅發展始終要視乎供求的金科玉律,政府有賣不賣地的自由,發展商也有投不投地的自由,他們只要算盤打得響,沒理由有生意也不做。近年賣地接連流標便是一葉知秋。

說回公務員退休金。員工可以選擇在退休那刻立即領取他全數退休金的一部分,最多是五成,以後每月支取的退休金便按量減少。即是說頭一筆拿得越少,以後每月的金額便越多,視乎你是否需要一筆較大的錢來投資或置業,還是你要和政府「鬥長命」。在以前,不少同事傾向頭一筆只會拿一至二成,但最近聽朝中人說,現在退休的大多會拿足五成,因為害怕將來政府「乾塘」,再也付不起公務員的長俸。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