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階段即棄塑膠管制於四月二十二日實施,屆時食肆不能向堂食及外賣顧客提供發泡膠餐具、塑膠飲管、膠攪拌棒及膠餐具。
簡稱「垃圾收費」的都市固體廢物徵費計劃,原定去年底就開始實施,但因清潔業界擔心撞正農曆年前,家家戶戶「大掃除」丟棄大量家居垃圾的高峰期,而押後至今年四月一日。隨着收費限期逼近,部分市民及商戶仍對計劃內容一知半解,或質疑相關配套措施欠完備,政府被逼宣布第二度將計劃押後,四月起只會在政府建築物及自願參與的私人屋苑試行,到今年八月一日才全面推行。實施日期反覆更改,難免會予人政府倉卒立法,準備不足,處事甩甩漏漏的壞印象。
垃圾收費一再押後,但俗稱「走塑」的即棄膠餐具和其他塑膠產品管制計劃又接着殺到,訂於今年四月二十二日、即「世界地球日」起實施。跟垃圾收費一樣,不少市民均稱不清楚「走塑」計劃的詳情及理據,並引發了不少謠言和誤解,例如掀起了瘋搶塑膠棉花棒潮。對於最受計劃影響的餐飲業,不小中小型食肆抱怨仍未準備好,擔心「走塑」會影響外賣生意及增加經營成本,認為在現時經濟環境下,政府應效法垃圾收費將計劃押後。
政府就兩項環保計劃的宣傳解說及配套準備工作,確有不少改善空間,尤其在家居廚餘及可循環再造物料的收回方面,相關設施、人手等均遠欠完善。但實情是兩項計劃均已討論了超過十年,並在進行諮詢時得到大部分市民、環保團體及相關持份者支持。當中垃圾收費草案在前後兩屆立法會審議了超過三年,經過多番改進才達致現時較溫和的版本。「走塑」計劃亦原定於兩三年前就實施,但因碰上疫情,市民買外賣需求大增及食肆經營慘淡而押後。故難以將兩者說成未經諮詢或倉卒立法。
此外,許多歐洲國家,區內的日本、南韓及台灣等,均在多年之前已推行了類似的垃圾收費計劃,而內地與澳門近年亦已落實「走塑」,事實證明在「污染者自付」原則下,有關計劃確能達致源頭減廢及減少污染的效果。相關實踐經驗亦顯示,收費和罰款,與市民的生活習慣及企業的營運模式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不可能等到所有配套都百分百準備好才推行,部分相關質疑可能只是拖延及遇難避事的藉口。香港的經濟及民智水平都不輸有關地區,許多香港人的環保意識都很高,沒理由別人做到的,就是我們做不到。
對於垃圾收費和「走塑」會帶來市民不便,導致生活與經營成本增加等,須知對環境的污染和自然生態的破壞,往往就是因人類貪平、貪方便,希望降低經營成本,令生活更加舒適自在所引致。濫用塑膠就是最好例子,即棄膠餐具又平、又好用、又毋須花時間清洗,但對自然環境尤其海洋生態的破壞,卻是巨大且永久。
要達致源頭減廢,有效回收,以至大幅節能減排,冀能減慢、甚或扭轉全球暖化趨勢,所有市民和企業都必須有所付出。不單指金錢上的付出,還有生活習慣和消費、業務模式的改變,齊心減廢和「走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