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易名為「政府可持續債券」的「綠色債券」及新增的「基礎建設債券計劃」,其集資所得資金將投資於有利香港長遠發展項目之上。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上周三發表二○二四至二五年度《財政預算案》,輿論焦點大多落在樓市全面撤辣、維港每月放煙火、加煙稅和引入薪俸稅標準稅率兩級制,以至將交椅洲人工島計劃延後等等,但其實這些都是相對短期及單一的措施。財爺在《預算案》演辭末段提出的「財政整合計劃」,對政府財政以至長遠經濟發展都相當重要,但社會對此的認知和討論卻不多。
「財政整合計劃」某程度是滅赤計劃。受到過去幾年的黑暴、疫情,以及疫後本地與內地經濟復甦緩慢影響,港府連續多年錄得財赤。本年度赤字帳面逾一千億元,若計及年內發行的六百五十億元債券,實際政府開支比收入多出一千六百多億元。來年度的帳面赤字預算為四百多億元,表面上比往年大幅減少,但其實主因是政府計劃於年內發行一千二百億元債券,即是實際上還是有一千六百多億元財赤,情況令人關注。
財爺還預告,計劃在未來五年,每年再發債約九百五十億至一千三百五十億元。換言之,政府將於短短六、七年期,合共向外舉債約七千億元,幾乎等於現有的財政儲備總額。正所謂「借錢梗要還」、「還得到至好借」,政府大幅舉債,難免會引起部分人的擔憂和質疑。
然而,即使在落實各項發債計劃後,政府的債務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即政府負債比率)僅為百分之九至十三,遠低於大部分其他先進經濟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統計,美國、法國及加拿大的政府負債比率都超過百分之一百,新加坡接近百分之一百六十,日本更超過百分之二百,香港的數字僅為有關國家的零頭,不會影響到香港的國際信貸評級。加上香港奉行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制度,加大發債亦不會導致港元貶值或引發惡性通脹。
事實上,大部分企業以至一般家庭,都有通過借貸(包括按揭)來開拓業務或進行投資(例如置業),最重要是有關業務或投資回報,高於借貸需要支付的利息,這正是政府發債計劃目標。《預算案》提出增設「基礎建設債券計劃」,以及即將易名為「政府可持續債券」的「綠色債券」,所得款項將全數用於支持北部都會區等可帶來經濟及社會回報的基建項目,是對香港未來的投資,不會用於例如社會福利或公務員薪酬等經常性開支。
更重要的是,「財政整合計劃」並非只有發債一招,其他措施還有公務員編制零增長、所有政策局與部門都要推行的「資源效率優化計劃」(即是削支瘦身)、檢討遭到濫用和開支持續膨脹的兩項交通費補貼計劃、解封「土地基金」的累計投資收益,以及按照「能者多付」、不影響民生為原則的稅務和政府收費調整,以多管齊下的方式節流開源,逐步滅赤。有關做法或許在短期內偏離了量入為出原則,但絕非「洗腳唔抹腳」或單靠借貸度日,整體策略並未有違背審慎理財,總好過政府跟隨私人市場齊齊「收水」,進一步打擊經濟及損害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