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家族遺傳乳癌基因 創全球最大華人病例資料庫 乳癌權威鄺靄慧:不要輕言放棄 | 她世代力量

更新時間:12:30 2025-07-06
發佈時間:12:30 2025-07-06

乳癌是香港女性的頭號癌病,每年新症逾五千宗,近年發病及死亡率均有上升趨勢。鄺靄慧(Ava)是乳癌權威專家,亦是香港首位女外科教授。出身名門望族的她,二十多年來在公立醫院行醫,陪伴來自不同背景的病人走抗癌路。

鄺靄慧心繫乳癌病人,不僅追求技術上的進步,更深耕基因學研究,成立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推動高風險篩查。助人是其行醫初心,堅持不懈是她人生座右銘,她深信每種職業不分男女,關鍵是不要輕言放棄,做事要綜觀全局。

 

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主席鄺靄慧(右四),去年與一眾藝人主持「粉跑」開幕禮。
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主席鄺靄慧(右四),去年與一眾藝人主持「粉跑」開幕禮。

 

出身富裕家庭的鄺靄慧,祖父鄺命光是「九龍城大地主」,祖母是西班牙人,讓她擁有標致的混血臉孔。父親鄺君能昔日是麗的呼聲藝人,姨母陳秋霞是歌手兼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鄺靄慧小時候曾拍廣告,但因喜歡讀書,並沒有踏上演藝路。

 

鄺靄慧祖母是西班牙人,自小擁有標致的混血外貌。
鄺靄慧祖母是西班牙人,自小擁有標致的混血外貌。

 

中學被父母送往英國寄宿學校,大學選科時本想修讀藝術,後來按父母意願選擇醫科。實習後回港,先後在廣華及瑪麗醫院接受專科培訓,因緣際會選擇了乳腺外科,「我一直想做外科醫生。喜歡藝術的人,會喜歡動手術。」她笑言,有時自己對傷口的執着,更勝病人。

明明喜歡在手術台執刀,為何走入實驗室研究基因?她憶述,某年在一個學術會議上,認識一位研究乳癌與遺傳基因的學者,心裏就有疑問「亞洲那麼多年輕女性罹患乳癌,是否都與遺傳基因有關?」於是○五年赴美修讀深造乳房保留重建手術時,順道前往史丹福大學深造基因學。

 

鄺靄慧去年出席香港大學舉行第十三屆「明德教授席」就職典禮。該教授席是港大授予校內學者崇高的榮譽。
鄺靄慧去年出席香港大學舉行第十三屆「明德教授席」就職典禮。該教授席是港大授予校內學者崇高的榮譽。

 

基因突變家族遺傳

鄺靄慧形容,接觸基因學是她人生一大轉捩點,「那時我已是專科醫生,以為已懂得很多醫學知識,但接觸研究後,發現要由頭學起。」為了幫助更多乳癌華裔病人,她毅然辭去香港工作,隻身赴美,每天埋首在實驗室做研究,且往往直到夜深。結果這份堅持終獲回報,從香港乳癌患者中發現新的BRCA2基因突變,研究成果更榮獲國際殊榮。

學成歸來,她重返瑪麗醫院乳腺外科,同時繼續深耕華人乳癌基因研究,她深信「癌症預防勝於治療,越早發現存活率越高」,於是四出籌集資金創立「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讓病人及其高危家人接受基因測試,蒐集更多研究數據。鄺靄慧說:「只要有本地數據,才能推動改變,造福社會。」

 

鄺靄慧(右三)最初加入實驗室做研究,與團隊合照。
鄺靄慧(右三)最初加入實驗室做研究,與團隊合照。

 

如今資料庫已成立十八年,是全球最大的華人病例BRCA基因突變研究資料庫,香港政府亦參考資料庫的臨床模式及數據,預料今年十月起(政府六月已做第二階段)為高風險乳癌病人提供基因檢測服務,「雖然花了很長時間,但至少有東西變到出來。」鄺靄慧更急不及待,思考下一步如何運用
資源填補缺口,讓更多病人受惠。

留守公營醫院 

鄺靄慧不但是港大醫學院首位女外科教授,同時是瑪麗醫院及東華醫院的乳腺外科主任,亦是養和醫院乳腺外科名譽顧問醫生。又做醫生,又做研究,又要教書,每天如何應付排山倒海的工作?她笑謂,每個崗位都密不可分,也是自己喜歡的工作。

丈夫是養和醫院第三任院長李維達,但這位「院長夫人」卻始終如一選擇在公營醫院工作,她說最大原因是喜歡公營醫院着重經驗傳承,讓醫生可以一代傳一代。

不過眼見近十年不少公院醫生轉投私人市場,她不諱言也曾想過跳槽,而令她「離心」的原因,是不少悉心栽培的醫生選擇離職,使她感到氣餒,「以為終於有人幫手教下一代,結果走了,又是自己教。」她苦笑說:「他們走了,若連自己都走,下面的人又怎麼辦?」思前想後,結果選擇留守。

鄺靄慧續指,她理解轉投私人市場的醫生各有原因,反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當職業生涯中遇上辛苦甚或不如意的時刻,性格樂天的她,選擇追光而遇,沐光而行,擁抱挑戰和轉變,「既然走不了,便將一些東西make a difference(帶來影響)。」

 

鄺靄慧十八年前創立的「資料庫」,目前是全球最大華人病例BRCA基因突變研究資料庫。
鄺靄慧十八年前創立的「資料庫」,目前是全球最大華人病例BRCA基因突變研究資料庫。

 

為病人多做一步

行醫多年,問她如何定義「好醫生」?鄺靄慧秒答重視醫德,強調醫生不只是一份工作,必須有一顆關顧病人的心,「讀醫的人都不蠢,但要有care(關顧病人)的心,就要看醫生願不願意做多一步。」另一要訣,是面對突發狀況能否保持冷靜及謙卑,「外科醫生通常都是某種性格,如果過於自我,需要他人幫忙時卻不開口,對病人沒有好處。」

作為女性,家人亦曾罹患乳癌,鄺靄慧善於察言觀色,與病人同行,更明白切除乳房是不少乳癌病人的心理關口,遂積極引入新技術,帶領團隊展開研究,例如微創冷凍細胞手術、無創高強度聚焦超聲波技術等,盼望將來推出更多傷害較小的治療選項,讓乳癌病人有更多適切治的方法。為病人尋覓治療良方,也是鄺靄慧行醫的初心。

從工作狂變慈母

鄺靄慧與丈夫、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一直喜歡小朋友,但結婚多年,夫婦倆皆醉心工作,令生育計劃一再推遲。直至父親急病離世的噩耗,令她開始反思人生,覺得需要作出改變。

鄺靄慧在四十四歲誕下大女,三年後再誕下細女。她形容,兩個寶貝女兒是上天送贈的禮物,令生活出現很大變化。她出名是「工作狂」,以往晚晚只睡四、五小時,如今熬夜工作會被八歲的大女「教訓」,令她不得不改變生活習慣。

縱使工作繁忙,她每天都會盡量趕回家,與孩子談心、說故事哄她們睡覺。從不缺席她們學校活動,平日會盡量送她們上學,放假亦會安排各類活動,一起享受親子時光。「職場女性做母親是辛苦的,尤其是外科醫生。有次我叫細女乖乖讀書,便可以學母親那樣做外科醫生。沒料到她說不想做醫生『因為你有腰痛』。」談起愛女,鄺靄慧笑得更開懷。

 

鄺靄慧與丈夫、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結婚多年,育有兩名女兒。
鄺靄慧與丈夫、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結婚多年,育有兩名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