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壞了的港人 │ 楊立門

去年帶確診了頑疾的親人入住瑪麗醫院的私家病房,得到不亞於私家醫院的治療和照顧,我們一家人都對醫護人員們十分感謝。私家病房的收費明細列出各項檢驗、藥物、消耗品、住宿和手術等費用,十分昂貴(好在親人買了醫療保險),平均每天要 一萬五千多元,但原來只是按收回成本的原則定價,而普通病房的病人不論是甚麼病,每天只收幾百元。我看見那張帳單時,不禁慨嘆港人享受公共醫療的補貼額有多大。

建議政府盡快把新領樂悠咭人士的合資格年齡提升回六十五歲。

特區政府的財政赤字一年比一年高,預計未來幾年也不會回復收支平衡。最令人擔心的是,我們人口老化得極快,到二○三五年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將佔人口的三分之一。港大經管學院指出,其實在過去十年醫衞開支的增長率(百分之五點六)已超越了GDP的增長率,未來情況只會更差,這方面的開支將會使政府陷入結構性的財赤,很難翻身。政府近年在這方面開始有所動作,希望減少市民對公營醫療系統的倚賴,推行公私營機構共同治理基礎疾病,和推廣家庭醫生的概念;最近醫衞局局長又表示要就急症室收費引入可加可減機制,以防止濫用有限資源。

這些措施都可取,但卻觸不動問題的核心。套用西方諺語,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是它自己成功的受害者。香港人繳交的稅率是發達經濟體中最低的,但卻可享用近乎免費的公共醫療,輪候排期或許費時,但服務質素很高,一視同仁,還配給大量藥物,用也用不完。所以普羅市民若沒有醫療保險的話,根本不會去私家醫院診所,「家庭醫生」的風氣很普及。政府有需要就整個公營醫療系統在財政上的可持續性進行深入研究。我認為深化公私營協作是正確的方向,但政府必須果斷地削減公院的服務範疇,然後把資源用於資助市民購買醫療保險或利用私家醫護服務。

政府越是無微不至,市民的依賴度便會越高。政府增加醫療福利開支,一定會博來掌聲,但必定加劇長期的財政負擔。今天的特區政府不須透過討好市民來增加認受性,有空間理順一下一些過度慷慨的政策。例如實行了十幾年的長者乘車優惠,本身是德政一項,但在前年,政府把合資格者的年齡從六十五歲降到六十,受惠人數一下子多了近六十萬,現在這項優惠的經常性開支達到七十億之多,估計隨着人口老齡化,很快便會超過一百億。其實六十歲的人以今天的尺度只能算是中年,頂多是「初老」,十分健壯,不少還在工作。我建議政府盡快把新領樂悠咭人士的合資格年齡提升回六十五歲,一來每年可以省回數十億公帑,亦不會影響現時已在享用樂悠咭的長者。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