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的公眾教育 │ 楊立門

在一眾先進經濟體中,香港在多個方面都處於領先位置,唯獨在廢物處理政策方面,永遠在苦苦追趕的狀態中。香港幾個堆填區快將爆滿這個事實,人盡皆知,但興建垃圾焚化爐的建議拖拖拉拉了很多年,幾年才前終於拍板,在石鼓洲的設施要到明年才啟用(若沒有延期的話)。但在很多人口同樣密集,同樣講求空氣質素的地方如日本,焚化爐已是個廣被接受的市政設施,很多還坐落於市中心區。

宣傳不足配套不足細節不明的垃圾徵費,上周五終於突然被叫停,延至八月才實行。

除了堆填和焚化,廢物管理的另外兩條支柱就是廢物回收和源頭減廢(如膠袋徵費和指定垃圾袋等措施),這些措施牽涉面極廣,直接影響每一戶人家,需要周密的制度和深入而廣泛的公眾教育,要成功非要進行一場龐大的社會運動。香港的廢物回收一直是口水多而成效少,以前街頭巷常見有廢物分類回收的三色桶,後來我們覺悟,原來只是個徒具形式,用來敷衍市民的把戲,市民花氣力把垃圾分類,但因為後續的回收程序沒到位,最後垃圾還是混在一起倒進了堆填區。「綠在區區」的家居垃圾回收做得不錯,但回收點太少,開放時間又短,對問題是杯水車薪。可以想像,將來指定垃圾袋政策實施時,市民把塑料垃圾拿去回收的意欲將大增,現在還未知政府有何對策。

至於指定垃圾袋政策本身,慢了台灣南韓等地區十幾年,理論上應該有充足時間準備,可供參照的經驗也很多,但現在本港快要實施,一般市民對計劃仍然是誤解多於了解。政府完全低估了公眾教育在這種全社會性運動的重要性,推說和有關業界做了多少場諮詢會、多少次公眾宣傳、網上有多少資料,但完全不見有任何大規模的公關和推廣計劃。政府應該請各大電視台、電台和報章製作軟性和資訊性的宣傳片,或請名人担當代言人,把指定垃圾袋這個陌生又複雜的概念解釋清楚;又或者把這題材「插入」一些處境劇也好,這樣才可使訊息「入屋」。最起碼,應該向每家每戶派送易看易明、有齊常見Q&A的資料包,但連這點也未做到。

公眾教育做不好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當局連一些基本的操作細節也尚未弄清楚。原來直至上星期,環境局還在和各售賣點(如藥房、超市)、物管和清潔承辦商等行業商討分工、分成、法律責任等問題,情況實在令人擔憂。例如,多層大廈住戶可否把普通垃圾袋盛載的垃圾放進管理處的大型指定袋?清潔工見到後樓梯有非指定垃圾袋盛載的垃圾,如何追蹤是哪戶人丟的?經公用垃圾糟棄置的不合規垃圾如何處理?諸如此類的問題多不勝數,仍有待當局給出清晰的答案。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