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持續了幾十年,我們從小看新聞經常見到阿拉法、巴解組織、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等名詞,但從沒有費勁去弄清楚究竟誰是誰非。一般人對巴勒斯坦的印象並不正面,尤其在一九七二年發生了慕尼克奧運會人質事件,世人哀悼被巴勒斯坦恐怖組織殺死的以色列運動員,看過由史匹堡(猶太裔)導演的《慕尼克》後,更會對以色列寄予同情,也欽佩這個國家的軍事實力。
在香港,傳統名校十居其九是天主教或基督教會辦的,學生如我自小便被灌輸聖經教義,知道猶太人自古被羅馬帝國和埃及等強國欺侮,但他們是上帝特別眷顧的人(the chosen people),上帝更對他們「應許」了一塊國土(the Promised Land),所以以色列今天佔領巴人的土地,絕對名正言順。連耶穌自己也是個猶太人,還用說甚麼呢?
年長以後,我發覺只要花一點時間看看以巴之間的歷史,你便會頓然省悟,原來侵略者和受害者並不是兩個絕對的概念。看清幾個客觀事實,便可憑常理去判斷在道德上應該站在哪一方。第一個事實是,以色列早在一九四八年已立了國,得到聯合國大部分國家承認,但聯合國(和中國)倡議的「兩國方案」一直缺乏美西方國家支持而落實不了,所以巴勒斯坦今天只是以色列境內一個自治地區,在聯合國只有觀察員身份。只要看看附圖便知道以色列不可能同意兩國方案,因為以色列自一九四八年不斷佔領巴人的土地,子孫已在當地繁衍,今天哪會自願歸還?
從內地媒體的繪圖,可以看到自1946年至2000年,巴勒斯坦(綠色)失去的土地。白色是以色列領土。
第二個事實是,巴勒斯坦雖說是個自治區,但全無自主可言,因為連食水、糧食、能源和電訊設備也要仰懶以色列提供,在以巴雜處的約旦河西岸地區尚且如此,加沙地帶更好比一個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監獄,囚禁了二百多萬巴人。說囚禁不誇張,因為他們不能自由進出該區,要離境也只能去為以色列人幹些粗活。最近以色列為了報復哈馬斯組織的突襲,可以馬上切斷加沙的食水、糧食和救援物資,世人眼睜睜地看着一場嚴重的人道災難正在展開。
第三個事實是,散布在全球各地的猶太裔人,掌握着美西方國家的經濟和金融,更在全球幾個最大的傳媒機構,如紐約時報、經濟學人、CNN、CBS等,發揮着無比的影響力,試問有關以巴衝突的新聞和論述,我們能得到客觀公正的報道嗎?哈馬斯組織十月初用凶殘的手段偷襲以色列,備受世人譴責(包括中國),但以色列長年累月地侵襲巴勒斯坦,喪生的平民是以色列的十倍有多。這些都是西方媒體不會提起的,只會說那次突襲,完全是unprovoked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