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有點誇張,香港今天仍是個國際化的城市,仍然有約三十萬外國人(不計外傭)在香港工作或居住。但經過新冠疫情和社會暴動後,已有大批外籍人士離開了香港,只要你到大街上數一數,不難發覺香港以往那種高度「華洋雜處」的景況已不復有,社會和人口結構正在急促單一化。這絕對不是香港之福。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眾多。我們緊貼祖國、過度嚴苛的防疫措施驅使很多外國公司離港遷冊別處,在港打工的外國人也紛紛回老家去,聽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中學老師流失了兩成有多。而歐美遊客大減,也是因為疫後復常比人慢,以致航空運力還在恢復中。通過《香港國安法》後,西方政府和媒體對香港的肆意抹黑打壓,令香港的國際形象一落千丈,外國企業出於地緣政治考慮對香港萌生戒心,歐美遊客開始顧慮人身安全(美國最近才調低了對國民的旅遊警示),叫旅遊業如何復甦?
香港的外國人越來越少
中國內地當然是我們一個堅實的「後盾」,外國人留下空隙,不論是遊客、專才、學生還是企業,他們很快便一一填補了。感激之餘,我們不禁要問:這是否我們最想見到的?香港自詡是國際教育樞紐,八所公營大學可以收兩成非本地生,但原來這些學生超過九成是內地生;另一邊廂,輸入專才計劃反應雖然踴躍,但獲批來港的人超過九成也是來自內地。如果香港是個只能吸引中國內地人來的地方,跟其他內地一二線城市的分野變得越來越模糊,那麼這塊經營了百多年的「中西薈萃」、「國際都會」牌匾,便可休矣。
我期望政府着實鑽研一下怎樣吸引歐美企業和遊客重回香港。我這樣說並非「重西輕東」,在一帶一路的大前提下,東南亞和中東這兩塊沃土絕對值得我們深耕細作,但歐美人士可以為香港帶來的政治及公關效益會比其他在東方那些「自己人」大。只要他們願意親身來,他們便不再只是透過西方媒體的視角看香港,回國之後即使不會主動唱好香港,被問及一些關於香港的負面傳聞時,也能較客觀地回應吧。即使他們在香港的體驗未必完美,但起碼知道這裏仍是個十分自由、對外國人十分友善的城市。政府剛宣布幾所公營大學可以倍增非本地學生的比例,我認為應該在新增的名額中預留一定數量給海外學生,以達到真正國際化的目的。同樣地,在輸入專才計劃和新設的「資本投資移民」方面,也應撥出一個額度給海外人士。我相信這不會構成種族歧視(或所謂族內歧視),因為來自海外的申請人也可以是華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