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日又是端午節,大家今年食咗端午糭未?
在芸芸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於現代社會仍深受歡迎,除了因為有精采熱鬧的扒龍舟比賽,另一個原因相信就是在這個節食減碳水化合物的年代,可以打正旗號吃又軟糯又香口的糭子。
有趣的是,吃糭子不只享受到味蕾的快感,還品嘗到「舌戰」的愉悅。每到端午節,大家都會半說笑地爭論着糭子究竟是蘸砂糖還是豉油,而通常總會有人跑出來講解「正確食法」—— 大多數都說咸肉糭應該蘸豉油,甜糭沾着砂糖吃!儘管如此,大家聽罷還是各自依照自己由小到大的傳統和習慣去吃着,然後下一年又樂於跟另一些朋友「交換意見」。這個「糖 VS 豉油」的討論,已經成為端午節其中一個獨特的傳統。
世上沒有多少食物,可以在每年的某一天,讓大家自然地凝聚一起吃着同時討論着自家的傳統吃法,可以說,端午節的糭是一個以飲食文化構建個人身份的鮮明例子。
早於一九八七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中一期有關飲食的《信使》期刊就說:「飲食對人類文明來說是無比重要,很多時,它們的存在與它們的營養價值無關… 如果說食物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那麼它也是文化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食物有趣的地方 —— 尤其那些傳統節日留下來的飲食文化 —— 是它們以美味的方法,告訴我們許多年前我們的祖先的土地有什麼食材,他們又有着什麼習慣和喜好,經過數以百年的歷史過來,又慢慢地改變了什麼。好像山東人會用就地的蘆葦葉包糭,上海人會加咸肉,愛吃的潮洲人包的糭十分豐富,又咸又甜,口味複雜。
當大江南北的人四處漂泊後,就像香港人一樣,會試着做出以前的家鄉味道,沾着從前上一輩愛的調料,然後留給下一代。很多時,味道是我們留着家的味道的方法。所以無論現代社會的糭如何層出不窮,什麼鮑魚海參也有,但是最讓人感到安心和開心的,不是跟着那一位專家食評吃的糭,而是吃着父母由少時吃慣的糭,蘸着熟悉的味道。
我鼓勵大家在傳統節日時,欣賞這個和而不同的飲食文化。這些像「糖 VS 豉油」的食物文化討論,跟身邊的人交流飲食文化,也可以延續我們對自己身份和飲食文化的好奇心到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