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從財政司近日忽轉口風,以及近日的輿論風向可見,特區政府似乎會調整樓市「辣招」了。平心而論,現時正處於樓市低潮,樓價及成交量均處於低位,官地招標多次「流標」,賣地收益大幅下降,為了避免樓市進一步大幅下跌及經濟衰退,維護廣大業主利益,「辣招」確實是有調整的必要,但「辣招」的調整必須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雖然樓市經已有所下調,但樓價依然超出普羅大眾的承受力,甚至連中產人士也感到難以負擔。事實上,依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的八月份私人住宅價格指數,現時樓價仍然較年初稍高;依據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今年發布的國際房屋負擔能力(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報告,香港的房價對收入比率仍然高達十八點八倍,仍然是全球樓價最難承擔的地方。此外,隨着香港息率跟隨美國而上漲,基於按揭壓力測試,不少中產朋友也表示越來越難向銀行取得足夠貸款。
二是港人的置業需求仍然熾熱,最新一期居屋及「白居二」的申請,超標達十八倍;早前有發展商以低價開售新樓,依然獲得超額認購,睇樓人數更達逾千人。
筆者提出這兩點,是想表示香港的樓價仍然偏高,仍有不少中產人士期望樓價進一步下調,要是特區政府現時全面放開「辣招」,使到樓價再次大幅上升,甚至是「細價樓」、「上車盤」價格上漲,恐怕又會激起「無殼中產」的強烈反對。故此調整「辣招」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要避免刺激「細價樓」、「上車盤」及「換樓盤」價格再次上漲,不能打擊中產置業自住或換樓的能力。
所以無論是雙倍印花稅或買家印花稅,建議政府也只對總樓價二千五百萬或以上的成交「撤辣」,對二千五百萬以下的成交,維持現時的「辣招」限制,即盡量避免對「用家」及「中產換樓」市場的影響。
至於較少人提及的額外印花稅,我是建議全面撤銷的。決定樓價的最根本要素始終是市場的供應與需求,撤銷雙倍印花稅或買家印花稅,必定會刺激樓市需求,推動樓價上升。唯獨是撤銷針對換樓或樓盤短期買賣的額外印花稅,對市場的總體供求影響較輕微,是副作用最少,又能夠加強樓市流通性的一個最好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