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晃眼,我在《東周刊》寫這個專欄已是第九個年頭了。本想待到寫滿十年才來一個總結回顧,但適逢今年是《東周刊》創刊二十周年,老編邀請各位作家寫一篇特稿誌慶,我當然是恭敬不如從命。
和東周結緣,始於二○一四年末。我在一個社交場合認識了時任總編輯的關慧玲女士,想不到不久後收到她的邀請,在東周撰寫一個專欄,以我在政府幹了幾十年的背景,細說一些官場逸事也好,天南地北也好,題材無拘無束。那時我剛開始了「離職前休假」,還在支政府的薪水,不能接受另一份有酬的工作,所以這個專欄要到二○一五年中才可面世。政府對高級公務員離職後的工作管得很嚴,離職後有個三年的「管制期」,從事任何工作都要申請,確保新工作的性質與離職前六年間的公職沒有抵觸或利益衝突。星島新聞集團是個作風正派的大傳媒企業,我的申請順利獲批,但條件是不能在文章中披露任何政府機密資料。這也是合理的。
其實寫作一直是我的一個「志業」,一來是受我那位「爬格子」養育我的父親所薰陶,也是因為我對文學的鍾愛。可能是因為我主持過一個教英文和唱英文歌的電視節目吧,總給人一種「番書仔」的觀感,但我始終最熱衷於中文寫作。我在高中時期曾獲學界的中文寫作比賽冠軍,令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寫一些別人喜歡看的文章,哪怕是散文、小品、小說、還是評論。所以我十分感謝關慧玲這位「伯樂」,給我機會初嚐當作家的滋味。
《門裡門外》這個專欄,除了滿足我一己的寫作慾外,還讓我與看過我文章的讀者們產生精神上的聯繫,以前不認識我的也不再是陌生人了。想到我的文字曾激發過他們一絲共鳴、影響過他們某個想法、或我的文章曾為他們提供過一點兒有用的資訊,是一件讓我十分欣喜的事。面對目前百年未遇的世界大變局,我近年不得不多寫一些時事評論文章,間接讓我成為一個時事評論員,半條腿跨進了傳媒新聞界,這也是一個我始料不及的收穫。
寫一篇一千字的文章說難不難,但定期每周交一篇要求一定的紀律性。一篇文章的題材可以很即興(例如有突發消息),亦有可能醞釀一段時間,因為要有趣味性和新角度,不能人云亦云。之後必須要做的資料搜集及事實核對也十分費時。動筆前要設計好論點的鋪排、起承轉合,落筆時還要斟酌文字用語、修飾校對,花的時間也真不少。每寫好一篇,按鍵用電郵送去編輯部時都會鬆一口氣,但隔不了幾天,便又要開始構思下一篇了。
在紙版媒體逐漸式微的今天,東周刊慶祝廿周年當然可喜可賀。近年有不少電子新聞媒體湧現,早前也有出版多年的免費報紙和雜誌轉為純電子版,像《東周刊》這類集娛樂、時事和資訊於一身的綜合性紙版雜誌已是屈指可數,值得香港市民珍而重之。我祝願《東周刊》自強精進,迎接下一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