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要有救市措施

李家超特首早前宣布,特區政府會成立「促進股票流動性專責小組」,研究增加股票市場的流動性。真的很重要。

眾所周知,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為甚麼香港會是國際金融中心?難道所有奉行普通法,貨幣能夠自由兌換的地區,都能夠成為金融中心嗎?香港能夠成為金融中心,最基本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因為香港有個強勁的股票市場,資金流通性高,制度成熟穩健,企業招股上市能夠籌到錢,股票上市後有交投,而且政治甚少惡意干預上市,不用太擔心因政治因素而被除牌或停牌。

那麼,進一步問更加根本性的問題,為甚麼香港股市會有較高的流通性?是因為投資者及市民對香港的股票市場長期有信心,相信在香港投資股票,能夠賺錢,或者有穩定的股息收入。要是大家都認為香港股市一潭死水,買港股只虧不賺,交投和流動性怎會高?

大家都知道,香港現在越來越多青年人及投資者選擇買美股,唾棄港股,就是因為他們不看好港股,認為港股賺不了錢,所以去買美股。投資港股的人和資金越來越少後,香港的IPO也會越來越少,因為集資不夠錢,或上市後只會股票下跌,誰會願意來香港上市?長遠下去,這又是一個惡性循環,港股越衰微,流動性越低;流動性越低,港股越衰微。

所以要維護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增加股市流動性,歸根究柢,就是要維護投資者與市民對港股的信心,讓人重新覺得買港股能夠賺錢,港股才會有運行,國際金融中心才不會褪色。所以港府不止要研究增加股市流動性,還必須要研究如何振興股市。我覺得港府不用太擔心所謂政府干預市場的問題,試問一下,股市真的能夠完全「自由放任」嗎?二○○八年金融海嘯時,美國政府有沒有「救市」?要是下半年道瓊斯指數由現在的三萬四千多點,暴跌至約兩萬點(跟港股相若的跌幅),美國政府又會不會出招?一定會有介入干預的,對華府會有介入干預的預期,也構成了投資者對美股的一份信心。更何況,香港絕大多數打工仔都有強積金戶口,這是打工仔的血汗錢,是退休的救命錢,又是法例強制要求市民供款的,要是港股持續不振,港股長期淪為境外的「提款機」,港府對得起港人嗎?由此衍生的社會成本,港府也難以承受。

在香港,幾乎人人都是股民,股市是重大的民生問題,是重大的政治問題,更是「由治及興」的關鍵考題!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