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提出的「腸腦軸」概念,為身心養生帶來了突破點,那就是養護好腸道對精神健康的正面影響。
中醫的脾胃等同現代醫學的整個消化系統,包括胃和腸道。「脾主運化」,脾負責將食物轉化為氣血精微,這是滋養「心神」的物質基礎。中醫的心,與腦相關。氣血充盈,則心神得養,情緒穩定。如果脾虛導致氣血生化不足,除出現精神倦怠,食少便溏之外,還會出現心慌、失眠、抑鬱,這正是心(腦)脾(腸)兩虛所致。
另一種腸腦軸關連的臟腑是心與小腸。中醫來說,心(腦)與小腸(腸)相表裏,這個是更直接的腸腦軸關係。心火最易亢盛,常因精神壓力大,睡眠不足所致,症狀除心悸失眠,煩躁不安之外,還伴有口舌生瘡,小便灼熱澀痛,這為心火下移於小腸。小腸有泌別清濁的作用,即是將食物中有用和無用的物質分開處理,多餘的水份會被小腸吸收通過腎排出體外。當遇上心火下移於小腸,相當於西醫診斷為尿道炎、膀胱過度活躍症等。
最後是肝鬱脾虛,是臨床最常見的腸腦軸失衡類型,主因肝鬱氣滯,致情緒抑鬱(腦),精神壓力大連累脾胃功能失調(腸),主要症狀是情緒低落或焦慮不安、煩躁易怒、食少易倦或腹痛腹瀉。以上各症應由中醫針對個人情況處以適當藥劑。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