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步減癌│岑信棠

今年九月香港大學醫學院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報道他們參與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發現「步行速度」與癌症風險之間存在顯著關聯,英國快步者整體患癌風險降低百分之十三,香港快步者風險更降低百分之四十五。

該項國際合作研究於今年四月在《消瘦症候群、肌少症與肌肉期刊》發表了名為「步行速度與癌症風險:兩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的報告。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英國生物樣本庫」約四十萬名參與者(平均年齡約五十六歲)的數據,之後在來自「香港骨質疏鬆症研究」約一千三百名參與者(平均年齡約五十八歲)數據進一步驗證研究結果的普遍性。

UK Biobank參與者的「步行速度」數據,是根據參與者自我報告的步行速度,香港參與者則以「六米計時步行測試」進行測量「步行速度」。癌症診斷證據是來自參與者個人電子健康記錄。資料分析使用Cox模型,並因應年齡、性別、身高、體重指數、社會經濟因素、生活方式、癌症家族史和手握力等因素加以校正,以評估步行速度與癌症發生率之間的關聯。之後再根據UK Biobank數據,運用單中介模型和多重中介模型,檢視C-反應蛋白、白血球數量、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血糖值的中介效應。在中位追蹤時間為十點九年時,UK Biobank的參與者有百分之十一點七確診癌症,香港參與者在中位追蹤時間六點九年時,有百分之五確診癌症。

UK Biobank數據分析顯示快步走的參與者罹患癌症的風險比慢步走的參與者低百分之十三。之後香港數據的分析同樣地顯示,「步行速度」較快參與者罹患任何癌症的風險降低了百分之四十五。研究團隊進一步進行中介效應分析,發現快步行者的癌症風險保護效果當中的約四分之一是通過改善身體炎症標記物(例如C-反應蛋白、白血球數量)和脂質代謝參數(如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有助於降低癌症風險。

研究團隊在新聞發布會指出:「這項研究參與人數龐大,且追蹤時間很長,再加上不同地區族群的結果一致,有助推進以『步行速度』作為重要健康指標的科學依據。這項研究揭示,『步行速度』可能是患癌風險的重要生理韌性指標。炎症標記物和脂質代謝參數亦可佐證『快步者可能擁有更健康的身體狀況』的假設,並成為一個簡單又有效的健康指標。這項研究亦為未來探索開展新方向,例如探討如何透過改善步速,來降低患癌機會或幫助癌症患者康復。」

團隊指這結果有助於推動公共衞生倡議,鼓勵大家「有目的、有活力地步行」,並將其納入綜合癌症預防策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