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順時而養,靜以安身 | 鍾啟

秋天,是自然界由盛轉衰的過渡季節。氣候由炎熱轉涼,陽氣漸收,萬物開始進入收藏的節奏。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早已指出秋季養生的要義:「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這段話不僅揭示了秋季的氣候特徵,更道出了養生的核心原則:順應自然、收斂身心、養肺安神。

秋季養生三大心法

1. 志安寧:情緒平和是根本

秋天的氣候乾燥、涼爽,容易引起情緒波動。《內經》提到「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意指在秋季應保持心志平靜,避免情緒起伏過大。中醫認為情志與臟腑密切相關,秋屬金,應肺,肺主氣,與悲憂之情相應。若情緒不穩,易傷肺氣,導致咳嗽、氣喘等症狀。因此,秋季宜靜心養性,可透過冥想、太極、書寫或靜坐等方式安定情緒,讓身心逐步進入冬季的收藏狀態。

2. 收斂神氣:由外向內的轉化

「收斂神氣,使秋氣平」是《黃帝內經》對秋季養生的另一重點。夏季人們多外出活動,精力向外發散;而秋季則需逐漸轉向內收,減少過度消耗。這不僅是生活節奏的調整,更是氣機的轉化。秋天宜減少夜生活與劇烈運動,改以溫和的活動如散步、練氣功等,幫助氣血由外向內收斂,順應自然界的節律。

3. 養肺為先:潤燥防病

秋季燥氣當令,最易傷肺。《內經》說「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提醒人們要避免過度外向的活動,以免肺氣受損。肺主呼吸,司皮毛,與人體免疫力密切相關。秋天常見咽乾、咳嗽、皮膚乾燥等症狀,皆與肺燥有關。飲食方面宜多食潤肺滋陰之品,如白木耳、百合、梨子、蓮子、蜂蜜等;少食辛辣、煎炸之物,以免助燥傷肺。

預防冬病,從秋季開始

《黃帝內經》警示:「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若秋季未能妥善養生,肺氣受損,冬天則易出現腹瀉、虛寒等症狀。因此,秋季是預防冬季疾病的關鍵時期。透過調整生活方式、飲食習慣與情志狀態,不僅能提升免疫力,更能為冬季的「藏」打下良好基礎。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