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靶點 | 岑信棠

癌症「靶點」在治療上有重要作用。就是癌細胞上某些特別的「標記」,這些「標記」通常是影響癌細胞行為的特殊蛋白質或細胞表面的受體,以及導致這些特殊蛋白與受體出現的基因突變。這些「標記」大量存在於癌細胞,正常細胞沒有或只有少量這些「標記」。這些「標記」時常是驅動癌細胞分裂、生長、擴散的因子,一旦這些惡性功能被阻斷,癌細胞就會受到重創甚至死亡。相對於化療的不分敵我,針對癌細胞靶點的治療則像是配備了精準導航的神奇子彈,打擊更精準,效果更強大,副作用更低,是個人化治療的基礎。

HER2型佔所有乳癌病例的16%-20%,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則更為常見,約佔所有病例的60%-70%。這類癌細胞的生長依賴雌激素或孕激素,激素受體成為治療乳癌的另一個「靶點」。荷爾蒙治療是採用抗雌激素藥物(如他莫昔芬)或芳香化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等,阻斷激素與受體的結合,切斷癌細胞的生長優勢。這樣的荷爾蒙治療不僅療效穩定,副作用也遠小於化療。最近幾年發展的CDK 4/6抑制劑能夠進一步加強荷爾蒙治療的療效和持久性。

另一個乳癌靶點BRCA基因突變,是一種遺傳性的基因缺陷,帶有此突變的癌細胞有DNA修復缺陷,對應BRCA基因突變的PARP抑制劑,進一步破壞癌細胞修復DNA的能力,導致癌細胞死亡。近年科學家持續發現新的乳癌「靶點」,如PIK3CA、AKT、mTOR、Trop-2等,並研發對應藥物,為出現藥物抗藥性的乳癌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在乳癌精準治療的發展過程中,針對乳癌HER2靶點,除了眾所周知的單株抗體(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和抗體藥物偶聯物,抗HER2「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已發展為不可或缺的治療骨幹,特別是在克服抗藥性與腦轉移瘤控制上,徹底改變了HER2乳癌的治療效果。

目前幾種重要的抗HER2 TKI已在臨床實踐中確立地位,包括拉帕替尼(Lapatinib)、奈拉替尼(Neratinib)、圖卡替尼(Tucatinib),以及中國國內研發的吡咯替尼(Pyrotinib)。它們延長對曲妥珠單抗治療產生抗藥性的轉移性乳癌患者的「無腫瘤惡化存活期」(PFS),更前所未有地大幅延長了腦轉移患者的PFS和存活期;或在完成標準輔助單株抗體治療後用作延長輔助治療一年,能顯著提升「無復發存活率」,降低復發風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