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癌的死亡率在全球所有癌症中位居前列,胃癌是香港第六常見癌症,每年新增病例超過一千二百例,大部分胃癌患者是六十歲以上人士。
胃癌癌細胞表面,有一些特殊的分子或蛋白質,它們在癌細胞的生長、擴散和存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些就是醫學界希望尋找的治療靶點,包括HER2、PD-L1和最近備受矚目的Claudin 18.2(CLDN18.2)。Claudin 18.2在胃癌中的陽性率高達百分之三十八,它是Claudin家族中的胃特異性亞型,在正常生理狀態下,被保護於胃黏膜內,不會受到標靶藥物影響。但當胃黏膜發生癌病變時,細胞間的緊密連接受損,CLDN18.2的表位就會暴露在外,成為標靶藥物攻擊癌細胞的理想目標。
二○二四年十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佐貝妥昔單抗(Zolbetuximab),一種靶向CLDN18.2的溶細胞抗體(cytolytic antibody),聯合化療使用於一線治療未能手術切除或已經轉移的胃癌病人,病人腫瘤需要是CLDN18.2陽性、HER2陰性。在三期臨床研究中,佐貝妥昔單抗已證明可改善無復發存活期和總存活期。
針對另外兩個重要的胃癌靶點,HER2和PD-L1的標靶藥物治療,兩組藥物在一起合併使用,或個別地與化療合併使用,已被證實在提高無復發生存率和總生存率方面有效。胃癌治療近期的進展借鑑了HER2乳癌的經驗,在曲妥珠單抗作為一線治療失效後,曲妥珠單抗德魯替康 (Trastuzumab deruxtecan) 作為二線治療方案,其療效最近被證明優於化療。
在抗癌的戰場上,單一的治療手段往往難以取得全面勝利,合併治療成為了越來越重要的策略。靶向治療之間的,或與其他治療方法的合併使用,能夠發揮出一加一大於二的「強強聯手」效果。譚伯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譚伯八十歲生日後確診胃癌,電腦掃描顯示胃部邊旁淋巴結廣泛受影響,肝臟多處轉移。譚伯被轉介腫瘤科,腫瘤科醫生向譚伯和女兒解釋說,以譚伯的年齡和健康狀況,他無法承受常規化療,會安排檢測胃癌標誌物,指出即使譚伯年事已高,應該可以承受標靶治療。檢測結果顯示譚伯的腫瘤對HER2和PD-L1呈陽性,腫瘤科醫生建議合併使用針對HER2的標靶治療和PD-1免疫治療,可以有相互協同作用。開始治療六周後,譚伯胃口改善,癌指標水平改善,三個月後電腦掃描證實腫瘤受控,療效良好。譚伯的腫瘤在一年半後仍然受控,自體免疫副作用也是相對較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