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三月,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國民肥胖問題受到了關注。資料顯示,我國超重及肥胖人口佔比已超五成,由此引發的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發病率逐年攀升。有專家預測,到二○三○年,我國歸因於超重和肥胖的醫療費用將超四千億元。因應超重及肥胖的問題,建議多方面的工作,包括實施「體重管理年」行動,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強化科學指導、倡導吃動平衡及「三減三健」等健康理念,即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推動體重管理科普宣教進家庭、學校、社區、企事業單位等,提供體質辨識和飲食調養、起居調攝、運動保健等保健指導服務。
超重及肥胖是全球面對的大問題,二○二五年一月,一個全球專家委員會提議大幅改動診斷肥胖的標準,主張區分臨床肥胖(Clinical Obesity)和臨床前肥胖(Pre-Clinical Obesity),避免了對身體質量指數(BMI)的單一依賴,同時也避免了BMI的片面性考慮。
儘管BMI在一般日常使用中,有助於識別健康問題風險較高的人群,但專家委員會強調,BMI並不是脂肪的直接衡量標準,不能反映脂肪在身體的分布,也不能提供個人健康和疾病的資訊。該全球專家委員會指出,「僅僅依靠BMI來診斷肥胖是有問題的,因為有些人的多餘脂肪主要儲存在腰部或器官內外,如肝臟、心臟或肌肉,這樣的脂肪分布對比脂肪儲存在手臂、腿部、或其他身體部位的皮下位置,會帶來更高的健康風險。尤其令人擔心的是,有些身體器官內外脂肪過多的人的BMI並不過高,這意味着他們因為脂肪分布而導致的健康問題可能被忽視。另一個極端,有些人的BMI數值過高,但器官和身體功能卻保持正常,沒有任何持續疾病的跡象或症狀,也沒有即時接受治療的需要。
根據這新標準,臨床肥胖症是一種慢性疾病,由於體內脂肪過多而導致器官持續出現功能障礙,具有特定的徵兆和症狀,包括心臟衰竭和阻塞性睡眠窒息症等病症。確診臨床肥胖的病人需要盡早接受以實證為本的治療,包括改變生活方式、藥物治療和手術等,旨在改善或恢復因體內過多脂肪而受損的器官功能。
臨床前肥胖是指身體有過多的脂肪,但沒有即時的器官功能障礙或持續的疾病。患有臨床前肥胖症的個人將來演變成為臨床肥胖和其他非傳染性疾病(如糖尿病二型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各不相同,但總體上風險是較高的。應對臨床前肥胖的策略強調健康諮詢、定期監測和預防干預,以降低情況惡化成為臨床肥胖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