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虛風燥周身癢 | 黃劍峯

每逢冬天皮膚總是特別癢,尤其是長者和濕疹患者更加痕得要命,主因冬天天氣乾燥,將皮膚表面的水分抽乾;另外皮脂和汗水減少,加上表面血管收縮,血液循環減慢,進一步使皮膚變得粗糙,甚至脫皮,引發瘙癢。

中醫有一種狀況叫做「血虛風燥」,這種狀況遇上冬天乾燥季節,會令皮膚比平時更瘙癢。「血虛風燥」當中的血虛就是指血或血的功能不足,但中醫診斷你為血虛,並不等同西醫的貧血,相反當你被西醫診斷為貧血,卻一定屬於中醫的血虛。血虛的人,常表現為面色無華、心悸眩暈、大便乾結和舌質淡紅等。血虛最常出現於本身患有貧血,或年老體弱及久病者。至於血虛風燥則是血虛的進一步延展,因為血虛可生風,風的特性就是遊走不定,故引發周身瘙癢。其中濕疹患者慢性期最常表現為血虛風燥,皮膚表面色暗褐,乾燥肥厚、脫屑,且遍布抓痕及血痂,最要命是痕癢難耐。

治療這類血虛風燥引起的痕癢,中醫以養血驅風,潤燥止癢為主,常用中藥有當歸、何首烏、紅棗、生地、蟬蛻、胡麻仁等。日常護理也十分重要,包括痕癢時以輕拍代替搔抓,皮膚充分補濕和滋潤,我常建議病人使用凡士林軟膏。洗澡時避免水溫過高及長時間浸於水中,以免皮脂層流失,形成皮膚更乾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