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養生是中醫養生的重點內容,其要點是順從四季陰陽的變化規律來調整個人的起居、飲食、作息等,以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近日雨水多、濕氣重,健脾祛濕顯得份外重要。
生命萬物都要順應四時的陰陽變化而生存,四季陽氣不斷在變化,周而復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謂常也。當你懂得陰陽變化法則去護養身體,身體便能發揮正常;如果違反了就會生病,身體便會出現問題。
春季萬物始生,養生要順應這個特點,要把陽氣生發,保護好陽氣,重點在於「生」。按自然界的規律與屬性,春天五行屬木,與體內的肝臟相應。中醫肝臟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所以,春天不要情緒憂鬱,心態要正面一點,做到心胸廣闊,樂觀恬愉。
《黃帝內經》提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只要把春天「升發」這個環節做得好,不但春夏時節能收到預養生之效,就連秋冬季節都能減少疾病的發生,此為四時養生。春天承接着冬天過度至夏天,是由陰轉陽的季節,如果能將體內陽氣升發得好,那麼本年的身體就像啟動了屏障一樣,疾病的發生便能減少。「四時若要小兒安,須忍三分饑與寒」,飲食方法正確也是令孩子健康的重要原則,過飽、過熱也都不對。孩子生病時,家長要注意讓孩子盡量飲食清淡,避免進食葷腥油膩難消化的食物,生冷、粘滯的食物也要戒掉。可適當用些山楂、麥芽及谷芽煎水,開胃消滯。
中醫認為,春天屬木,木主肝,肝主筋。而腎為先天之本,腎主骨,藏精生髓,腎氣多少,與孩子生殖發育有關連。如果肝腎氣血旺盛,脾胃吸收好而營養充分,那身體在這階段可以增長得快而高,所以適當的中醫調補是有助一臂之力的。
脾屬濕土,每個季節變換的前18天裏,人體的脾臟都處於旺盛時期。濕為陰邪,最易損傷脾胃的功能,引起脾虛濕困的情況。按照中醫春季養肝健脾的養生原則,此時應該抓緊時機養生的重點是防濕邪、護脾胃。
四季氣候的變化之中,春天陽氣漸長,濕氣上升。春季祛濕是保護陽氣的重要環節。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平時要少食油膩及生冷,少食多餐,多吃健脾祛濕的食物,有助提升脾的升清功能,好讓陽氣、陰血等精華物質布輸全身;而脾胃功能好,有利濕濁之邪排出體外,毒素清除了,身體便能健康運作。身體的濕邪一去,體內的陽氣便能運行正常。
食療在飲食養生的運用上,不論是用於食補,或是藥膳,都不應單從名貴、稀有出發,而是着眼於是否應用恰當。可用白術、蓮子、茯苓、陳皮、淮山等材料,既能補脾益氣,又可祛濕。性質平和,適合一家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