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便」是非 | 黃劍峯

診症時我經常問病人,幾耐大便一次?大便成形抑或爛?這些對於診斷脾胃、甚至情緒狀況問題極具臨床意義。

大家先來了解一下大便從何而來,當我們開始進食,食物到了胃部開始消化,然後在小腸進行吸收,下行至大腸後的食物殘渣基本上呈半液態。大腸其中作用是吸收殘渣的水分,使殘渣變成固態大便,方便排出體外。若見大便爛或呈糊狀,表明大腸蠕動過快,殘渣所含水分未有足夠時間被大腸吸收。相反大便過硬,即大腸蠕動過慢,大便停留在腸道時間過久,水分被過分地吸收。

大腸蠕動過快,常因胃腸道受感染、脾胃虛弱,又或精神緊張引起。其實腸道受感染引起腹瀉這成因是有些誤導的,因為我們的腸道本來就存在多不勝數的細菌,包括好菌或壞菌,彼此相互制衡。然而當好菌減少,壞菌便會作惡,腸道即出現毛病。好菌減少的原因,一是吃了不潔食物,壞菌數量突然增加,其次是脾胃本身已虛弱,好菌數量不足以抑制壞菌,這些同樣都會引起泄瀉或脾胃問題。

精神緊張或壓力對腸胃道的影響亦不容忽視,胃腸道的蠕動受不隨意肌支配,而不隨意肌則受大腦自律神經操控。人一旦長期處於緊張或不安,便有機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使得胃腸道不是蠕動過快,便是減慢,形成泄瀉或便秘。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