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已過立秋,秋季風到來,氣候開始有不同的變化,大地溫度及濕度隨季節而改變,氣溫漸降,燥氣徐徐上升,身體容易乾燥。如果在夏季過食生冷、貪涼冷氣,踏入秋冬便會較容易生病。秋天交接着夏天的炎熱與潮濕,但同時間寒氣始生,這種冷熱交替,會容易感受外邪導致咳嗽,如病位在脾胃,便容易導致腹瀉。
咳嗽是秋天常見問題。處理咳嗽,秋天較常用的是杏蘇散及桑杏湯,而一些肺熱型咳嗽,亦可用到《小兒藥證直訣》的瀉白散,它是治療小兒肺盛氣急、喘嗽的良方。另外,小兒生病的時候,如果合併胃口不好,可以在湯劑中適當加上山楂、麥芽、穀芽等消食的材料,幫助消化食物。
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秋天的睡眠時間宜「早卧早起,與雞俱興」。即早睡覺,早起床,不要敖夜,要早休息。起床時間與晨起的雞鳴時間差不多,早起可令肺氣得以舒展,加上適當的活動能使身體各器官靈活起來,身體動力徐徐上升,人會更加精力充沛、精神爽利,陽氣收斂得好,正氣便會提升。《黃帝內經》提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收斂好陽氣,有利身體健康。
秋天已到,交接着夏天的炎熱與潮濕,中醫有「無濕不成瀉」的說法,香港濕度高容易助長細菌;而食物亦較容易受到污染,小朋友脾胃臟腑功能較弱,進食了便會容易肚痛腹瀉。
兒童的生理特點是,「臟腑嬌嫩、稚陰稚陽未足」,身體的抵抗力仍然在學習及成長階段,氣候改變時會比較容易生病。疾病發生的本質在於人體臟腑正氣的強弱,若肺臟較弱的兒童會容易出現肺系疾病;而脾臟較弱的兒童則會容易出現腸胃疾病。小朋友有時喜歡貪涼飲冷,或者進食過多垃圾食物,吃多了會導致積滯。而這種飲食行為,容易造成脾胃損傷,兒童容易出現肚痛、腹瀉、消化不良;另外,食積日久,容易造成腸胃濕邪內困,導致胃口不好,面色差,經常大便異常;而腸胃不好會導致晚上睡不好。記住要注意好飲食衞生,三餐定時易消化,不要進食生冷、油膩及難消化的食物,脾胃才能強壯。
廣東民間有「中秋過後夜夜涼」的民諺。雖然現在日間仍然炎熱,但仍然提醒大家在公共車輛及商場等冷氣較大的地方要多帶件外套,以備不時之需。因為從寒露開始,早晚會稍涼,溫差會比之前的節氣稍大,中午氣溫較高,天氣乾爽。然而,大自然界的陰陽定律仍然沒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盛。而我們仍然必須遵從四時養生中強調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