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幫抑鬱學童│陳以誠

與世界各地城市的數據相近,8-10%本港市民是抑鬱患者。

防止自殺會分析死因裁判庭數據,顯示2022年共有1080宗自殺死亡,差不多平均一日有3個人死於自殺。60歲或以上男士自殺率,則由前年24.3升到去年的27.3。

15歲以下自殺率也上升至歷史新高的每10萬人有1.7人自殺死亡,15-24歲的更由去年的8.6升至9.3。

香港一定要官民合作,多方面、多層面加強精神健康支援,協助市民適應疫後經濟和生活(理應復常,卻未復常、未復康的生活),對市民(包括:長者青少年及兒童)預防治療抑鬱症,刻不容緩,例如:改善醫教社合作計劃,有效提供適切服務給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提升實施計劃的針對性和持續性,特別要正視解決學校和網絡欺凌問題等。

社會要醒來了,本港中小學生輕生過去3年達71宗!2020年是21宗,21年25宗,22年25宗學生自殺死亡!作為家長,作為老師,作為醫生,是多麼傷心啊!為甚麼不能及時醫治他們和預防悲劇?

現時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學生必須接受精神科醫生診斷評估才能被教育局認可,獲得SEN學生應得的教學支援服務。然而,兒童精神科醫生嚴重不足,服務便出現嚴重瓶頸延誤。

其實,政府應該也認可兒童腦神經專科或智能發展科醫生,或受過這方面專業訓練的兒科或家庭醫生提供評估和治療。先進國家地區的經驗是,有學習障礙以致情緒困擾的學生,不容易找到精神科醫生幫忙及應急,於是有專業指引,建議家庭醫生、兒科醫生、私營醫療,亦應參與治療,讓病人容易找到醫生治理及解決醫療和學習問題,香港情況也一樣。

對大部分學生,新學年又快開始,政府應保證有足夠醫生受過訓練(不限於精神科醫生)可參與治療過度活躍專注力不足症等SEN 和情緒病,並預防惡化。

醫管局及門診若聯同私家醫生及早進行篩查情緒健康,及公私營合作處理學習障礙、情緒病等,很多精神病患者便可得到及時基層醫療服務,讓醫護適當處理他們的醫療問題,超越瓶頸阻塞。

社會有5-10%的人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讀寫障礙症、自閉症譜系、執着強迫症等,影響學業、情緒、焦慮及抑鬱等,會有共生病症(co-morbidity)關係,很多病童長大後仍都會需要治療,但他們亦可以是社會的人才,(有些是高智商或有創意人才)我們必須珍惜他們對社會的貢獻。

精神科醫生及社區基層醫療的家庭醫生都能幫助這些病人,釋放壓力,和提升他們在社會應有的生產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