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尖上的蝦餃 | 梁家權

自小學雕刻,自問手工手勢很好,所以拍攝食物「內涵」的照片時,要剝腍柿外皮、切開心果仁、挑蝦背的腸及抽走蝦腹神經腺……都能夠保持體態完美。不過,一來萬事萬物都不以人民的意志為轉移,二來凡事豈會盡如人意,三來有些物事做時歪離正道,就像這一次要掀開蝦餃皮一窺箇中內涵,以為不必出刀仔,用筷子便搞得掂,偏偏皮很厚不特止,而且很韌,結果夾硬扯到體無完膚。

這隻蝦餃不僅皮厚,而且相當大隻,直逼一個乒乓波,要完全張開大口才可以一口將它吞掉。仔細看清楚,除了蝦肉之外,似乎仍是蝦肉,彷彿點心師傅覺得塞滿蝦肉才是名副其實的「蝦」餃。

說起來,坊間有些燒賣若卸去黃色的燒賣皮,換上白皮,沒有人會懷疑它不是蝦餃,事關這些燒賣的主要內涵也是蝦肉,豬肉淪為配角,更別問有沒有冬菰粒,結果蝦餃燒賣的味道分別不大,而分別可能就是皮的顏色和燒賣上面有幾粒橙色的飛魚子。

聽點心老師傅說過,蝦餃其實也有豬肉,只不過豬肉的份量少得有如隱了形,因為它的作用僅是輔助角色,所以不可讓妹仔大過主人婆。正如有些雲吞,以為包到大大隻便可以取悅食客,誰不知也是填滿了蝦,豬肉之少似有還無,這是另一極端。

有些人追求表相,聽人講過正宗的蝦餃皮應有九摺或十二摺,於是蝦餃送上來便點算夠不夠數,欠一兩摺便認定師傅未夠班。高處未算高,十三摺才是最高境界。其實,摺多摺少真的茲事體大?問心吖,若不是師傅堅持傳統技藝或只是因循,就是純屬演嘢,多一摺少一摺影響不了味道。

好的蝦餃四個字形容:「皮薄餡靚!」這天正是查看要比併的蝦餃的皮和餡及不及格,吃過六家平民店子的出品,有點失望。即使有鮮甜的蝦味,但不代表它出色,因為大部分都沒有笋─已經不要求是鮮笋了,有笋的餡才是正宗的蝦餃,使蝦餃平添清鮮的口味。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