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豆腐 | 梁家權

最近寫了一篇旺角廣東道街市有百多年歷史的荳品廠老字號,文章貼到臉書,引起網友熱烈的回應及一百五十多個的轉貼分享,掀起一番撫今追昔的情懷。

這家「廖同合荳品廠」是小時候跟母親買餸常去買豆腐、豆卜和豆腐花的店子,我很驚訝它至今仍在,而且店子的格局似乎沒多大改動,上世紀中期流行的水磨石門面和招牌仍然完整,甚至應該考慮列為古蹟。

老家仍在旺角,經常回去,但自搬到港島之後三十多年沒走進這個舊街市,前幾個星期重臨舊地,往日一個個片段重現眼前。回憶難免有苦有樂,但儘管百般滋味,到底都是甜的,因為證明過去不是空白,日子不是白過,而且至今仍有觸動,可幸算是一個有情人。

那天來到廖同合,站在店外的行人路匆忙吃了一碗熱豆腐花,亦借機環視周遭的熱鬧的街市。一如以往,馬路兩旁盡是相連的排檔,人流如鰂,買賣兩忙,是活脫脫平民百姓最生活的寫照,熟悉的感覺完全返來,這不是超級市場能給予的街坊情懷。

回頭再看這家豆腐舖,門前竟然仍有釀豆腐出售(見圖),依稀記得當年仍有釀豆腐卜、釀青椒等,如今這類豆腐舖買少見少,九龍城、長沙灣、深水埗等舊區仍有,但賣煎釀三寶的對象並非買餸的人,而是讓來吃零食的散客,甚至是觀光客堂食。

我家從不買這些半製成品,一來貴過自己釀,二來釀落去的魚肉很薄,吃得很不夠喉,而且魚肉未必新鮮及純淨。我媽會買鯪魚脊,起出兩瓣魚肉剁碎,然後落鹽、胡椒粉、蔥、芫荽、陳皮絲,然後用力撻至起膠。

我的猜測是魚肉碎之間的空氣令整團魚蓉很鬆散,不斷撻魚肉逼走魚蓉內的空氣,令整團魚蓉變得緊緻,因緊緻而呈現彈性,即是很有咬口,自然比鬆散的魚蓉好吃。所以,自己做肯定只用鯪魚肉而不加粉,而且有充分撻的工序,所以既省錢又好吃,幫襯豆腐舖只買豆腐及豆卜回家自己釀。

這天看到廖同合舖前仍有釀豆腐,童年的美食滋味再上心頭。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