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橄欖的吸引力|黃錫榮

有一篇文章這樣寫道:「橄欖,代表着一種優良的傳統,是中國人純樸與勤勞的象徵。」我對此說亦有同感,在貧窮的年代,一顆醃煮鹹的烏橄欖可以餸上幾碗白糜,確是潮汕人勤儉持家的象徵。

改革開放之後,人們生活逐漸富裕,那時烏橄欖的經濟價相對較低,鄉村的老烏欖樹幾乎遭到砍伐掉了,很是可惜。直至十多年前,人們又開始追尋那早時的回憶與味道,烏橄欖又成了熱門的食品,品種好的如三棯、吊思茅每斤由數百到過千元不止,烏欖又變成潮流且奢侈的食品。

烏欖也可榨油用於食用或工業、果肉可醃成欖豉(欖角)、欖仁可用來做菜餚或製作糕餅,中秋的五仁月餅,欖仁是不可或缺,欖核做欖雕是廣東的特色雕刻工藝,首創於增城新塘鎮,在明代已盛行,至清代成為貢品。歷史上最為出名的是清代咸豐年間,新塘老藝人湛谷生的《蘇東坡夜遊赤壁》花船,被稱為雕刻之王。今保存在增城文化館。二○○八年,廣州欖雕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當下是烏欖收成季節,與大家分享一個菜式:南薑烏欖蒸斗䱽。

材料:本灣斗䱽、新鮮南薑末、鹹烏欖、紅辣及蔥度。

做法:將烏欖用刀𠝹開欖肉切細,欖核用錘子敲開取欖仁備用,再將斗䱽劏洗乾淨切件,再抹乾水分,少許魚露與清然雞粉將魚身搽勻,然後再用蛋白與少量生粉撈勻擺盤,再將所有材料加少量雞油與料酒拌勻鋪在䱽魚上面,隔水蒸十餘分鐘。魚蒸好後倒盤底的魚湯再淋上面便告完成,烏欖的鹼性與香味加上南薑非常突出斗䱽的魚質,幾種食材相得益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