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未試過煲飯如此隆重其事。
在鴨脷洲買了幾條野生小黃魚,仔細刮掉所有鱗片,徹底擦淨腹腔,索乾水之後抹了點鹽,便將之風乾大半天,目的要使魚味更濃。近來盡是雨天,濕度經常在百分之八十以上,除了將小黃魚攤放在通風處,更借助一把小型電風扇之力加速「收水」之效,然後捧出那個不常用的「萬古燒」炊飯土鍋來。
這個日本名牌土鍋專門用作煲飯,我並不在意它具備甚麼遠紅外線作用,而是睇中它陶土的質地,以及使用內外雙蓋的設計,使飯味保存得更好。不過,由於是土鍋,飯焦黏滿煲底,用過三次還未完全掌握好火路,但飯味的確很香。今次想做「魚釜飯」,要將魚鮮味煏入飯粒之內。
梁家權攝
「魚釜飯」的做法是偷師自日本廣島郊野一家庭式經營的料理做法,當年見到店家將附近溪流裏捉在的香魚劏好洗淨放在飯面蒸成,一吃難忘。他們用的正是內外雙蓋的土鍋,今次我選用魚味更好的野生小黃魚,並且略為風乾,而且加薑粒和蔥粒一併蒸焗,未煲飯已想像到多美味。
隆而重之,是因為手頭有「慈山米」,不曉得慈山米是不是靚米,但卻是意味深長的「平安米」。「慈山米」是慈山寺秉承盂蘭節傳統布施平安米的習俗,經寺中法師特意灑淨,並且誦經祝福,祈請加持,讓有緣人同沾法喜。我有緣獲贈,當然珍而重之。把「慈山米」的照片貼上臉書,有人留言:「食過平安米,一生一世保平安。」
吃一塹,長一智。愈來愈確定好的東西吃了才真正屬於自己,既然「慈山米」經慈山寺法師加持,平安米有如此良好寓意,就煲一鍋好飯好好領受。原本慈山寺建議每次用七粒慈山米溝其他米,但一不做二不休,整鍋都用慈山米。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