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的啟示 | 沈慧林

小時候在田埂間追着蒲公英跑的場景,總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浮現在腦海。那時總覺得,只要把絨球攥得夠緊,就能把這份輕飄飄的美好留在掌心,可每次攤開手,要麼是絨絮順著指縫散成碎末,要麼是帶着種子的「小傘」蔫頭耷腦,再沒了乘風而起的活力。後來才慢慢懂得,蒲公英的生存智慧,恰恰藏在「不執着」裏—它從不強求留在原地,而是借着風的力量,把生命的希望送到更遠的地方。

這份「鬆開手」的智慧,其實藏在我們生活的很多角落。曾見過朋友為了留住一段瀕臨破裂的感情,把對方的生活綁得密不透風:查崗的訊息發個不停,社交軟體的動態逐條追問,連對方和朋友的聚會都要反覆確認細節。她總說「我怕一鬆手,他就走了」,可越是這樣用力,兩人之間的空氣就越稀薄,最後對方還是提出了分開。她崩潰着問「我那麼珍惜,為甚麼還是留不住」,我卻想起那些被攥壞的蒲公英—感情就像絨球,需要呼吸的空間,過度的掌控只會讓它失去原本的模樣。

不止是感情,對機遇的過度執着,也常常讓我們陷入「越用力越無力」的困境。有位同事曾為了爭取一個重要的專案,連續半個月熬夜改方案,甚至推掉了所有休息時間,連吃飯都盯着電腦螢幕。他總擔心「萬一哪個細節沒考慮到,機會就被別人搶走了」,可越緊張越容易出錯:方案裏出現了低級的格式錯誤,匯報時因為過度焦慮漏講了關鍵數據,最後專案果然旁落他人。事後他復盤時說,當時滿腦子都是「不能輸」,反而沒了平時的從容,就像想把蒲公英攥在手裏的自己,越緊張越握不住想要的結果。

反觀那些活得從容的人,往往都懂「像蒲公英那樣借力」的道理。鄰居阿姨退休後想學書法,一開始總執着於「必須寫出和字帖一模一樣的字」,握筆的手緊得發白,寫出來的筆劃卻僵硬又彆扭。後來她聽了老師的建議,試着放鬆手腕,順着毛筆的韌性調整力度,反而慢慢找到了手感。現在她的書法作品常被展出,她總笑着說「以前總想着『抓牢』技巧,後來才明白,給筆墨一點『呼吸』的空間,字才會有靈氣」。

風又吹過窗台時,我看着窗外飄起的蒲公英,忽然覺得它像極了生活裏的那些美好—感情、機遇、夢想,都不是攥在掌心就能留住的。真正的擁有,從來不是強行掌控,而是帶着一份「鬆開手」的從容,順着事物的規律去成長,借着生活的「風」去前行。就像蒲公英那樣,不執着於原地,不焦慮於未知,反而能在「順勢而為」裏,收穫更遼闊的可能。畢竟,當我們不再把力氣用在「抓緊」上時,才能騰出雙手,去接住生活遞來的更多驚喜。

不把力氣耗在「抓牢」,才能用雙手去接住生活的驚喜。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