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苦得樂 | 沈慧林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苦」彷彿是生活的底色—可能是職場裏一次挫敗的專案,是親密關係中的誤解疏離,也可能是對未來的迷茫焦慮。可正是這份「苦」,讓「樂」有了更珍貴的分量。離苦得樂從不是逃避苦難,而是在與困境的周旋中,修得一份通透的處世智慧。

接納苦的本質,是離苦的第一步。很多時候,痛苦並非源於困境本身,而是源於我們對「苦」的抗拒。就像手被燙傷時,越想用力甩開疼痛,反而越難平靜;面對失業的打擊,若一味糾結「為甚麼是我」,只會讓自己陷入情緒的泥沼。古人說「人生本苦,唯有自渡」,這份「自渡」的起點,便是承認苦的存在—承認專案失敗是能力與機遇的暫時錯位,承認關係裂痕需要時間修補,不逃避、不抱怨,才能為「得樂」留出空間。

轉化苦的價值,是得樂的關鍵。苦難從不是毫無意義的折磨,它更像一塊磨刀石,讓我們在磨礪中看清自己、長出力量。蘇軾一生顛沛流離,被貶至黃州時,他也曾「夜飲東坡醒復醉」,慨嘆人生失意;可正是這份苦,讓他放下仕途執念,在田間勞作中品出「人間有味是清歡」,在赤壁江上悟透「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豁達。

生活中的每一份苦,都藏着成長的契機:加班到深夜的疲憊,會變成下次應對複雜工作的經驗;失戀後的難過,會讓我們更懂如何珍惜一段感情。把苦當作「養分」,才能在困境中開出樂的花。

簡化內心的欲望,是守樂的根本。很多時候,我們感到痛苦,是因為想要的太多,而擁有的太少。職場上羨慕別人的職位,生活裏嫉妒他人的財富,社交中攀比別人的人脈,欲望像不斷膨脹的氣球,壓得人喘不過氣。老子說「知足常足,知止不殆」,真正的快樂,從不是擁有一切,而是懂得取捨。就像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放棄官場的繁華,換得「採菊東籬下」的悠然;就像楊絳先生晚年閉門謝客,拋開外界的紛擾,在讀書寫作中尋得內心的平靜。減少對物質的執念,放下對他人的攀比,守住自己的節奏,才能在簡單中常享快樂。

離苦得樂從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藏在每一個生活選擇裏的智慧。接納苦、轉化苦、簡化欲,我們便能在風雨中站穩腳跟,在平凡日子裏品出甜味,把人生的「苦旅」,走成「樂途」。

苦是人生常態,樂是我們的選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