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事作易 大事作細 | 沈慧林

10月18日,我擔任主席的香港政協青年聯會舉行第十二期政情班,李家超特首特別視頻致辭勉勵,以「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寄語31位青年學員。這句引自經典的箴言,既包含中華文化的深邃智慧,更精準契合青年成長與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為青年發展、服務社會點亮了方法論的明燈。

追溯其源頭,這句話出自道家經典《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老子在這一章中圍繞「為無為」的處世理念,提出「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核心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複雜的目標往往源於簡單的開端,宏大的成就必然依賴細微的積累。後來韓非子在《韓非子•喻老》中進一步闡釋,以「有形之類,大必起於小;行久之物,族必起於少」為證,將抽象的哲學思想與具體事物的生長邏輯結合,讓這一智慧從理論走向實踐,更易被理解與行實踐。從思想脈絡來看,它並非孤立的處世技巧,而是與道家「循序漸進」、「順應規律」的核心主張一脈相承,成為跨越千年仍具生命力的東方智慧結晶。

從處世哲學的第一層啟發來看,它提供了「化繁為簡、由易破難」的解決路徑。面對看似無從下手的難題,直接攻堅往往會陷入「力不從心」的困境,而從容易突破的環節切入,能在累積經驗的同時逐步瓦解難點。就像治理江河洪水,若直接對抗滔天巨浪,很可能徒勞無功;但先修堤分流、疏通支流這些「易事」,便能慢慢掌控水勢,最終實現安瀾。

第二層啟發在於,它強調「細節為基、積微成著」的成事邏輯。天下沒有憑空而來的「大事」,所有成就都是無數細節的疊加,忽略任何一個細微環節,都可能導致全局的崩塌。古人云:「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正是警示細節的重要性;現代企業管理中,「精益生產」理念追求對每一個工序、每一個參數的精準把控,最終實現產品品質的飛躍,本質上也是對「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的實踐。這種思維打破了「急功近利」的迷思,讓人明白:真正的成功,從來不是「一步登天」的奇蹟,而是「步步為營」的必然。

第三層啟發則指向「腳踏實地、拒絕浮躁」的人生態度。它提醒人們摒棄對「宏大敘事」的盲目追求,正視「小事」的價值─想成為學者,需從讀懂每一頁書、寫好每一篇札記開始;想服務社會,需從關注身邊人的需求、解決社區的小事做起。正如自然界中,參天大樹的生長,離不開每日根系的細微延伸、枝葉的緩慢舒展;人生的成長與事業的發展,也需在每一個「易事」「細事」中沉澱,才能在關鍵時刻扛起重任。這種態度無關志向大小,而是讓理想從「空想」變成「可行」的關鍵:再遠大的目標,只要拆解為一個個可執行的小步驟,逐一落實,終能抵達。

特首引用這句經典時的期許,恰是對這智慧的最佳實踐註解—他既以古鑑今,為青年指明了成長路徑,也傳遞出對香港發展的務實思考。這句跨越千年的箴言,不僅是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更將成為青年未來面對挑戰時的「指南針」,指引大家以「做易事」的耐心、「抓細節」的細心,在服務香港、貢獻國家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步步為營,方能登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