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翰墨為佛事」乃北宋高僧惠洪大師名言,一語道破書法在東亞佛教修行中的獨特意義。在書寫傳統逐漸被打字替代的如今,昔日高僧的墨跡不僅是藝術表現,更是僧人澄心見性、傳遞佛法的修行法門。
從隋代智永和尚的千字文,到弘一大師的「弘體」書風,透過書寫經文法語,僧人們以筆墨修心,實現身心的安頓與法門的傳播,構成東亞佛教修行的一個獨特面向。
仔細體會,書寫其實是一種身體與心靈的協同活動,每一筆每一劃都蘊含着書寫者的情感與思緒。當我們用筆書寫時,手指的微妙運動與紙筆之間的摩擦,都能讓人感受到文字的重量與溫度。
筆墨的運轉需要全神貫注,書者的心境與筆下的線條相互融合,形成動靜之間的獨特藝術。甚至在東亞傳統中,書法被視為「心畫」,一個人的字跡能反映出他的性格、修養與精神面貌。
是以佛教僧人日常書寫經文、偈語,不僅是對佛典的默誦與內化,更是心性鍛煉的過程,與禪修的專注內省不謀而合。僧人透過穩定的中鋒運筆,體現內心的平和與專注。如出身藝術世家的弘一大師,開創樸拙澄明的「弘體」,藉由平整中鋒運筆,無提按飛白,消解形式技巧,將書法純化為修行載體。
書法在佛教中的應用,亦不僅限於修行與傳法,還成為東亞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清初隱元隆琦大師隨黃檗僧團東渡日本,將明代書法風格傳入江戶時代,對日本書道產生深遠影響。隱元大師的書法墨蹟至今仍在日本廣為流傳,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見證。
但隨着電子設備的普及,人們越來越少提筆書寫。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軟件取代了手寫信件,筆記軟件取代了紙筆記錄,甚至連簽名也逐漸被數位簽章取代。書寫的消逝不僅僅是工具的變化,也反映出人們對文字的態度正在改變。書寫的消逝不僅影響了書法藝術的傳承,也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一種慢下來、與自己對話的機會。
透過緩和的書寫節奏,行者可以誦讀筆墨間的智慧,體悟生命的深刻意義。一支筆、一席硯墨,在紙帛上成就的不只是藝術,而更是一條直抵本心的修行之道。
《以戒為師》,弘一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