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每談到小中見大時,佛教經典總有一段經典的文字,常為人所提:「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此語出自《維摩詰經‧不思議品》,意指看似渺小的個體中,蘊藏着無限的可能性,而看似宏大的宇宙,也可以濃縮於微小的存在中。透過兩個極大與極小的對比,來說明佛法融攝萬有的道理,實頗富有禪宗思路意趣。
佛教典籍中,須彌山被視為宇宙的中心,象徵天地萬物的根本。它是一座神聖且崇高的山峰,既是物質世界的核心,也象徵人類精神的追求與信仰的寄託。
須彌山自古以來便是佛教對宇宙秩序的寓言,承載着諸天眾神與凡人共同生活的世界觀,巍然聳立於宇宙中心,是眾神居所、時空秩序的象徵。其「芥子納須彌」之喻,揭示佛法超越體量對立的智慧,信仰本該是心靈的無限宇宙。
然而到了現今,這座象徵宇宙秩序與信仰的聖山,是否還能在一個科技與虛擬交織的時代,找到其精神承載的意義?台灣藝術家姚瑞中的作品《虛迷山》,正是對這古老意象的當代重構,試圖將傳統神話與當代社會觀察相結合,運用新媒體與電子音樂,創建了一個虛實交錯的世界。
這座虛構的「虛迷山」,以諧音呼應須彌山的神聖寓言,也挑戰了信仰在現代語境中的意義。作品中出現燃燒地球與魔王對峙的「虛迷世界」,也有觀音主持的「人間派對」與美人魚女團的「偶像時代」,荒誕的情節不僅是對當代社會的觀察,更是對信仰的重新詮釋。
這些看似詭譎的場景並非褻瀆,而是對信仰本質的詰問,揭示了現代信仰的個人化與多元化。信仰的意義,或許正如須彌芥子一樣,是在宏大與渺小之間尋找平衡。虛迷山終究不是生命解方,而是面直視自身的鏡子。當神話被重構為人間浮世繪,或許我們該追問的,並非諸天神佛是否在場,而是自己能否在混沌的世間迷霧中,以覺醒之心將每一粒塵埃化為須彌。
《虛迷山》,姚瑞中、郭一、Meuko Meuko,2025年。
《須彌山曼荼羅》,元14世紀,紐約大都會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