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瓦爾的成功哲學近年廣受大眾追捧,他將財富與幸福拆解為一套清晰的行動指南:善用槓桿、打磨專屬知識、扛起責任。這套理論像一劑強心針,讓普通人相信,只要足夠理性努力,就能牢牢掌控命運,親手改寫人生。
但這背後,其實藏著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簡化:它太強調個人努力對成功的作用,卻輕輕抹去了運氣、社會結構與時代偶然性機率的輕重。
說回納瓦爾本人,他自己就是這“好運氣”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他生於印度中產家庭,9歲時舉家移民美國,得以進入優質的斯塔夫桑特高中,後來更走進常春藤盟校的校門。
正如巴菲特所說,“卵巢彩票”
—— 出生在對的時間與地點,本身就是天大的優勢。這為他鋪就的起點,早已讓許多人望塵莫及。
而他崛起的90年代末,恰逢硅谷互聯網浪潮初起。1999年創辦Epinions,後來聯合創立AngelList,早期投資Twitter、Uber……這些亮眼成績的背後,是時代紅利與技術浪潮的“肥尾效應”在推波助瀾。風投行業的本質,本就是追逐“黑天鵝”,靠極少數超高回報的項目覆蓋多數失敗投資。若沒有這樣的宏觀機遇,再強的能力恐怕也難複製這般成功。
納瓦爾的理念,其實悄悄強化了“優績主義”的幻覺:成功者覺得一切歸功於自己的努力,旁人則容易將失敗者歸因為“不夠努力”。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早有洞見:資本不只是錢,還包括文化資本,比如知識、學歷、審美;社會資本,比如人脈、資源。精英階層通過代際傳遞這些資本,讓優勢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就像教育系統,表面看人人平等,實則常常偏愛那些早已摸清規則的人。美國名校錄取中,家庭背景和資源調動能力,往往比成績單更能左右結果。納瓦爾強調的“特定知識”,細究起來,很多時候正是這種帶著階層印記的文化資本。
當然,並不是要否定努力的意義。納瓦爾真正的價值,在於教人們如何提高撞上運氣的概率:打造個人品牌、練就稀缺技能、用槓桿放大努力的效果。但這絕不等於“成功可以完全擺脫運氣”。真正成熟的成功觀,該在個人奮鬥與對命運的謙卑間找到平衡。
我們需要的態度是:拼盡全力時,不否認運氣的存在;追求自我時,不忘對他人的共情與對社會的關懷。
成功從來都不是一場孤獨的衝鋒,而是在時代這浪潮里,既要用力划槳,也不忘敬畏那片載著我們的海洋。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心理閃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