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指尖輕觸即可與遠方朋友聯繫的數字時代,算法推薦讓我們沉浸於無窮無盡的信息流中,卻也讓我們身邊的“附近”變得越來越陌生。
曾經熟悉的街坊鄰居、樓下經營多年的茶餐廳、街角的舊書攤,正逐漸淡出我們的生活。人類學家項飆所提到的“附近”,指的是我們與身邊世界的具體物理環境。這種“附近”的消失,不僅是彼此注意力的轉移,更關乎我們如何在技術主導的世界中,重新找回那種源於獅子山腳下的鄰里守望和社區溫暖。
雖然數字技術使時空壓縮,我們卻感受到香港街頭的“附近”日漸稀薄。我們可以與網友聊到深夜,卻叫不出隔壁鄰居的名字;可以熟悉國外的旅遊攻略,卻對住處附近的“街頭故事”一無所知——— 例如哪條小巷曾經是粵劇伶人的聚集地,哪間老鋪見證過城市的變遷……
這其實是地方性社會資本的流失,社交平台和外賣App將社交和生活服務從物理場景中抽離,原本“買餸時順便幫鄰居帶罐奶粉”、“在茶餐廳裡聊家常”的溫情,慢慢被虛擬互動和算法配置取代,導致社區認同感的減弱和人際信任的下降,連原本珍貴的“街坊情”也漸漸消退。
當然,重建“附近”並不是否定技術,而是希望強調在其中如何去尋找一種平衡。有些具體案例,例如「參與式行動研究(PAR)」就為此情況提供了可行的路徑,個人認為尤其適合當地的街頭生活:在舊區開設“社區廚房”,讓街坊一起製作盆菜與點心等經典特色美食,通過味蕾喚醒“屋邨圍爐”的集體記憶;舉辦“鄰里技能交換”,讓懂電器維修的師傅教年輕人修理電飯煲,而年輕人則可教長者使用智能手機,重建昔日街坊相互幫助的信任;甚至可在公園的長椅上舉辦“街頭讀書會”,分享與香港相關的故事,培養高質量的公共對話。這些實踐能將原本孤立的個體重新“嵌入”小區和屋邨的社區網絡中。
數字技術也能為香港的“附近”注入新活力。比如可效仿重慶、江浙等地方政府就採取與使用激光掃描和AI修復等技術,為油麻地和旺角的舊街巷建立“數字基因庫”,不僅能保存“唐樓鐵閘”和“騎樓花窗”的記憶,更有機會吸引年輕人回到老區,將老鋪轉型為“復古風咖啡廳”,讓舊街巷煥發新生。或是可對消失的“大牌檔”進行建模,在虛擬空間中重現“鑊氣小炒”的熱鬧景象,善用科技資源讓年輕一代也能感受到昔日街頭的味道。
重建“附近”對香港而言或許看似微小,但卻關乎著每個人的幸福感和城市的未來。在數字時代,人們既享受全球互聯的便利,也渴望身邊具體的溫暖。因此重建“附近”,就是在數字洪流中守護香港街頭的“街坊情”,讓“附近”的煙火氣繼續成為這座城市最動人的底色。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心理閃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