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印象 | 水 歌

每年農曆七月,香港街頭或運動場每每搭起竹棚戲台,神功戲鑼鼓喧天與肅穆的誦經交錯合奏,這是屬於在地街坊對先人的致敬時刻。

而同一時節,日本街頭亦響起太鼓與民謠,人們圍跳「盆踊」,以歡快舞步迎接祖先魂靈。同樣源於佛教盂蘭盆節的習俗,在東亞社會演繹出截然不同的文化風景,既見證信仰的在地化生命力,亦折射現代化衝擊下的傳統困局。

盂蘭盆節本是源於目連救母的佛經故事,核心精神是「孝親報恩」。香港的盂蘭勝會保留濃厚佛道與民間信仰混合的色彩,以神功戲、派米、燒衣等儀式超渡亡魂;日本則在飛鳥時代自中國引入後,結合神道思想與農耕文化,更發展出跳盆踊、送火、精靈船放流成等獨特祭儀。兩地差異反映佛教「入鄉隨俗」的彈性,也呈現東亞文化「同源異流」的縮影。

兩地都通過節日的舉辦,延續了對過往祖先的記憶,並塑造了文化認同感。這些節慶成為人們尋求精神慰藉、重建人際聯繫的重要時刻。

香港盂蘭勝會的集體祭祀功能凸顯社會整體的連結,凝聚傳統社群的文化傳承。而日本盂蘭盆會則更多在現代的轉型中,化身為兼具觀賞性與娛樂性的觀光祭儀,夏日祭典成為當地居民與遊客,難忘的盛夏印象。

在現代社會,如何讓傳統節慶延續下去,皆是東亞各地共同面臨的課題。尤其個人主義與快節奏生活日益成為香港的主流價值觀,使得需要集體參與的盂蘭勝會逐漸失去吸引力。快速凋零的長者,逐漸青黃不接的社群,究竟是淪為何者的傳統,無不令人感到憂心。或許更積極開展創新與文化傳承的結合,這些節日才有機會在現代化的浪潮中存續。

無論是香港的盂蘭勝會,還是日本的盂蘭盆會,這些節日不僅是傳統文化的象徵,更是社會價值和精神信仰的載體。在科技主導的時代,或許我們更需要這類儀式來安頓身心,讓跨越千年的香火,繼續照亮你我與歷史間的對話之路。

日本德島縣阿波舞。

香港盂蘭勝會。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