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靜物 | 水 歌

在傳統中式庭園中,常以「可遊」的空間設計引導觀者漫步其間,並藉由多變的身心體驗,來感知其間的趣味性。

然而日本枯山水(Karesansui)庭園的設計理念,雖遠承自中國,但卻反其道而行,將庭園凝縮為一方靜止的天地,以岩石為山、砂紋為水,透過極簡的物象與抽象符號,令觀者的「遊」轉化為「觀」,更進一步將「觀」提煉為「思」。進而從物理移動轉變到精神凝視,透過以靜制動、以簡馭繁的美學,體現禪宗力求在物質的極限處,開啟精神的無限可能,在單一視角的侘寂中,直指本心。

枯山水創始於禪宗寺院,據說最初是為僧侶而設計的「坐觀式庭園」。與平安時代的迴遊式庭園不同,枯山水捨棄了曲徑通幽的動線,改以固定視點為框架,將庭園壓縮為一幅「立體的山水畫」。透過高度符號化的岩石、砂、苔蘚,凝練枯山水的極簡元素,有意識地消解空間的真實性。砂紋的梳理不僅模擬水流,更隱含時間的流逝與心念的波動。

這種設計呼應了禪宗「一即一切」的哲學意趣,每當觀者目光駐足於砂紋的波痕或岩石的稜角時,微觀的細節即成為宏觀宇宙的投射。靜物觀與枯山水的結合,體現了佛法對當下意象的追求。

枯山水庭園不僅是一個實體的景觀,更是一個精神的修行空間。觀察的核心,源於對物件的單一凝視,這種凝視促使觀者去探索物體的形狀、顏色和質感。透過這種專注,生活中常被忽視的細微之處得以彰顯,並引發更深層的思考。簡約的元素組成了一個寧靜的空間,讓人得以專注於內心的聲音。

例如京都龍安寺的石庭,十五塊岩石分置於白砂之上,觀者無論從何角度凝視,皆無法同時看見所有石頭。這種刻意的不完整,迫使觀者調動內在視覺思維,在腦中重組未被呈現的風景,從而進入禪宗所謂的心眼境界,看見表象之外的虛空。

枯山水透過剝除多餘的感官刺激,將庭園轉化為「視覺禪定」。當我們凝視一片砂紋時,實則是凝視自身的思維軌跡。波紋可能是妄念的隱喻,岩石亦或是執着的化身,而留白則應是覺知的餘地。或許,枯山水終極的「可遊」,不在足下,而在於觀者與自我對話的方寸之間。

方丈石庭,16世紀,日本京都龍安寺。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