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哲學 | 水 歌

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以《東海道五十三次》系列描繪了江戶—也就是今日的東京與京都間的53個宿場驛站。這些驛站是旅人短暫休憩、補充物資的重要據點,而旅途本身又是對自然、社會與自我對話的過程。這些作品不僅是風景畫,更記錄了當時旅人的行走觀察,有人快馬加鞭趕路,有人緩步賞櫻,也有信眾一步一腳印地朝聖。

對江戶人而言,旅行不只是移動,也是一種修行,在漫長路途上,身體的疲憊與心靈的沉澱相互映照,行走本身即是對耐性與覺知的鍛鍊。

在《沼津》一圖中,畫面描繪月亮初上時,有對母子正急忙要渡過三枚橋,趕到前方宿場休息。而在母子身後有個身穿白色服裝,背着誇張「天狗面具」的御師特別引人注目,他是金毘羅道行者,由於傳說天狗能夠護佑旅人,於是當時信仰金毘羅的信徒產生了背負天狗之面,前往參拜讚岐國象頭山松尾寺金光院(四國香川縣琴平町金刀比羅宮)的習俗。

而時至今日行走作為一種修行的理念,似乎並未隨時代的變遷而褪色。近年來,隨着健康與慢生活的理念興起,行走重新成為現代人追求身心平衡的重要方式。

從日行萬步的倡導到「超慢跑」的流行,再到近日網路平台爆紅的「日式散步」,實踐行走文化的多元表現形式。透過當代科學驗證古人直覺,短暫的高強度運動搭配恢復期,能激活代謝與神經系統,而「慢」的階段則讓身體覺察獲益。

走路不必是苦差事,而是某種動態的冥想。如同江戶旅人時快時慢的步伐,「日式散步」的核心概念在於「動靜交錯」,結合了間歇訓練與緩和步行,不僅提升心肺功能,更在節奏變換中讓身心找到平衡。快走時專注於呼吸與速度,慢走時則放鬆觀察周遭。據信這種模式不僅比單調的萬步走更有效,也呼應了傳統修行中調息與調心的智慧。

當我們踏上行走的旅程,不妨放下對速度的執念,感受腳下的每一步,讓步伐成為我們身心修行的一部分。正如「日式散步」所倡導的,在快與慢之間切換,不僅能平衡身體的需求,更能在生活的節奏中找到心靈的平靜。

《東海道五十三次•沼津》,1833-1834,歌川廣重。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