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懼世事變改 | Serena Yau

不得不承認,呢個世界改變得越嚟越快,反應鈍啲、應對慢啲,隨時連盞「車尾燈」都睇唔到,俾佢「嗖」一聲拋甩。

好彩人間尚有些地方,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自動屏蔽與世隔絕,不為外界變化所動。翡翠,也算得上是這樣的國度。

有留意翡翠的人,都會疑問翡翠的造型,為何總離不開「圓」或「方」;雕刻題材不是「花鳥蟲魚」,就係「瑞獸祥紋」,變化甚少,彷彿不知人間已有許多新事新物出現。

持平的說,翡翠的外形除了「圓」和「方」,也有三角、水滴,甚或一些無以名之的形狀。雕刻主題更多樣,由新穎稀奇事物,至大熱卡通人偶,玉匠也會、亦能雕造。

這些有別於傳統的翡翠作品,明顯是對「改變」的一種回應,然而,你鮮會遇見這類翡翠,只因她們成不了氣候。

正常情況下,改變是求「進」,在商業層面,是期望帶來「收益」。餐廳變動菜式、商場變換風格、推銷變更手法,目的無不如此。但改變不一定有效,初心想開疆闢土,最後是鎩𨦫而歸。

那些改變傳統翡翠的形狀和雕刻主題的製品,正正屬於後者。

解拆原因,是翡翠歷來已同「好運」、「平安」、「擋災」、「納福」這些吉寓緊密掛勾,所以在造型設計和雕刻題材上,也一直與之息息相關。例如,造型裏的「圓」寓意「美滿和順」,雕刻中的「葫蘆」代表「消災袪病」,這類托寓相沿習了千百年,已經是中華文化的一種符號顯學。

如此要說服愛慕翡翠的人,相信說不出名字的「奇形」比「圓形」更代表「幸福遂順」,又或者翡翠「Chiikawa」的化病能力強過「葫蘆」,難過叫人相信地球是平的。

結果不問而知,為了「改變」而拿翡翠去雕琢新怪的形狀,或雕製題材生僻的物事,精神是可嘉,實際成效卻不大。

著名控股公司「巴郡」前副董事長查理·芒格(Charles Munger,1924-2023)說過:「尋找甚麼是有效的,重複它;發現甚麼是無效的,避免它。」,或者翡翠業者把芒格先生的話奉為圭臬,發覺「改變」並沒有多大效益,於是專注守好傳統,淡然面對外界變化。

在日新月異的世代,「變」已是不能忽視的大命題,不過小妹由「翡翠」的改變中有感,一件事如何變也好,核心價值一定要保留。

好似「美少女」轉身變做「戰士」,係成為「美少女戰士」,核心嘅「美少女」keep住响度,若冇咗,得返個「戰士」又有咩嘢意思?

我建議大家未搵到核心價值前,不妨先以不變來應萬變,反正都冇人講過變得快,就一定好世界喎。

翡翠形狀和圖紋所蘊含的吉寓,是她不能改變的內在價值。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