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話有一句「唔熟唔食」,用在「非食物」上,100%負面。但將個「食」字改成「做」字,又頓時變了處事箴言。
翡翠要經過多道不同工序才會成品,就是業者也不會通曉全個過程。
所謂「唔熟唔做」,多是指不相熟的事情就不要沾手,箇中道理非常顯淺,毋用我贅言。可惜人類總是高估自己的能力,「唔熟唔做」雖不時聽人講,因「撈」過界而碰壁的事仍時有所聞。
「隔行如隔山」說明了跨行業發展的難度,實情同一行也會因為「工作內容」有異,要求的技能亦有別,不熟悉卻去參一腳,同樣難嚐甜頭。
以我處身的翡翠業為例,裏面都細分不少類別。例如「買賣」這一項,先分成了「原料」(不經雕琢)與「熟貨」(經過雕琢),在「熟貨」一欄下,又有面向行家的「批發」和主攻散客的「零售」兩種。
負責雕刻的玉匠分門更多,有的獨造「手鈪」、有的專雕「素件」、有的精刻「花件」;而雕製「花件」的玉匠裏,又有人擅長於或人物、或瑞獸、或花草、或山水等等。以上工種盡歸納在「翡翠業」裏,但業者絕對不會樣樣皆精瓣瓣掂。
說「安份守己」也好,講有「自知之明」又得,行家們大多趨向緊守自己相熟的範疇,甚少無端跨界。因為大家都知道各工種自有其竅訣,不熟行就亂沾一把手,分分鐘total loss。
像是一向做翡翠「批發」生意的,客戶群基本上是識貨的同行,不需多費唇舌講解。但開店轉做「零售」,面對的客人未必懂翡翠,沒有舌粲蓮花的口才去推銷,舖頭隨時拍烏蠅。
又似從來專注雕琢素件的玉匠,忽然改為雕造花件,雖則同是靠一對手,但思路卻大相逕庭。「素件」講究成品的「形」,務求渾圓飽滿;雕造「花件」則重在「神」,需要呈現氣蘊。將造「素件」的想法「搬字過紙」套用到雕「花件」上,結果無非慘不忍睹,反之亦然。
不要簡單說句換個營運模式或思維就得,有些事「做慣做熟」就好似呼吸般自然,唔係㩒粒掣就shift到。再貼地啲講,條winning formula一直可以糊口養家賺到錢,何苦要冒險涉足不熟悉的領域?
你一定覺得我份人好消極,咩嘢都「唔熟唔做」,唔做又點會熟先?
我勸你「唔熟唔做」,冇叫你「唔熟唔試」嘛,想跨界顯身手並無不可,只是無必要(1)盲目熱血,以為自己無所不能,(2)過份心雄,揮金如土大灑金錢,(3)放棄本業,盡地一煲自斷退路。
記得一位同行前輩講過:「個天俾一樣嘢你搵到食,就要感恩嘞。」能力值爆錶嘅你梗係可以多方發展,小妹資質平凡,「翡翠」能夠做熟、做好已經滿足,其他生意有金執,none of my business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