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京大學實驗室裏,一組白色機械手臂正與舞者交互共舞,這款名為《自在肢(Jizai Arms)》的可穿戴裝置,不僅能裝配六組機械臂,未來更可能替換為其他設備。團隊負責人稻見昌彥教授特別說明,這項技術的靈感源自日本傳統文樂木偶劇,以及川端康成小說《片腕》中關於肢體延伸的哲學思考。雖然許多人稱其為仿生蜘蛛,但實則在機械結構的開合間,我們似乎看見千手觀音的當代顯影。
「自在」一詞在佛典中本就有深刻意涵,《華嚴經》中「觀自在菩薩」的「自在」,意為「進退無礙,心離煩惱」的圓融境界。而由觀音菩薩化現出的千手千眼形象,被視為慈悲與無限能力的象徵,在每一隻手掌中都繪有一目,代表菩薩能同時觀察和幫助無數眾生,化解他們的苦難。多臂的造型並非僅僅指力量的多樣性,更代表了心靈的無礙與行動的自由,這正是佛教所謂的自在,超越物質束縛,心隨意轉。
《自在肢》的研究,雖然是為了實現人類肢體的延展,但也暗含了對人類自由與可能性的思考。有趣的是,東京大學團隊正刻意避開「代替人類肢體」的科技敘事,強調以技術作為「身體延伸」的可能性。
這項技術的突破並非單純為了取代人體本身的機能,而是為了擴展人類的能力,將身體局限轉化為無限可能。如開發團隊所示,《自在肢》旨在探索技術如何成為身體與心靈的延伸,幫助人類更自由地面對未知挑戰。
亦誠如他們所言,這項研究面臨的最大挑戰並非機械結構,而是如何讓多組手臂自然協調,要達到如臂使指的境界仍需時間突破。
或許真正的大自在從來不是簡單的數量疊加,而是無數善巧方便背後的那份圓融無礙。當代科技在愈發追求多功能的同時,是否也該思考這種哲學層次的境界。如果當科技的延伸能以慈悲與善念為基礎,那麼它或許才能真正實現所有人類的自由自在。
觀音菩薩坐像,明代,山西平遙雙林寺。
《自在肢》,東京大學,2023年。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