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事事 | 水 歌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放空」似乎成了一種奢侈品。我們的生活總是被各種待辦事項、目標和提醒填滿,彷彿只有不斷忙碌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現代生活的節奏就像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賽跑,我們的大腦被訓練成多工處理的機器。常常是一邊開會一邊回訊息,吃飯時間用來追劇,通勤時聽有聲書,甚至連睡眠都要靠白噪音APP才能安然入夢。

在荷蘭,有個奇妙的詞彙叫做「Niksen」,直譯為「無所事事」。這個概念不是懶惰,也不是時下所謂的躺平,而是一種刻意的不作為,不閱讀、不滑手機、不思考明天的工作,只是單純地存在。允許自己甚麼都不做,讓身體和心靈自由漂浮,不帶任何壓力地享受片刻的無為。許多人害怕無所事事,認為那是浪費時間。但事實上,適當的放空能幫助我們重建專注力、激發創造力,甚至有益於身心健康。

正如佛法中的「止觀」,學會停下腳步,感受當下的無常,探究內心的對話。它不是要達到某種境界,而是練習身心的安住,讓心靈像平靜的湖面,不刻意激起漣漪。與正念(Mindfulness)的練習相似,Niksen同樣提倡活在當下,但它更側重於讓心靈完全放鬆,而不必追求特定的目標或結果。

如果我們能接受無所事事,其實也是在給心靈留白,為下一步的行動蓄力。允許自己放下責任和壓力,讓大腦進入一種默認的運行狀態,潛意識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這解釋了為何許多藝術家或科學家會在淋浴或散步時獲得靈感,即是當認知控制暫時鬆綁,潛意識才有機會浮現。

在正念中學會接納與觀察,在Niksen中學會放鬆與休息。暫停所有的有意為之,才能開始覺察「存在」,這不是逃避,而是為了更真實地感受生活。下次當你感到疲憊時,不妨試試荷蘭人的處方:放下所有事務,單純地凝望遠方數分鐘。或許會發現,無所事事可能是你能為自己做得最有用的事。

《Niksen:The Dutch Art of Doing Nothing》,Annette Lavrijsen,2020年。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