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破口 | 水 歌

日本神奈川工科大學的校園中,由中生代建築師石上純也打造的KAIT廣場,耐人尋味。他以一片僅12毫米薄的鐵皮屋頂,劃出一道與自然共舞的弧線。59個方形開口任憑風雪陽光穿透,沒有樑柱的桎梏,空間隨着季節溫度起伏如呼吸,成為一處白潔的有趣空間。

這座被稱為「喘息空間」的建築,似回應了佛教中的留白智慧,真正的自由,即是在密不透風的日常中,鑿出一處生活破口。

尤其是建築師刻意保留結構體的有機性,屋頂因熱脹冷縮變形,光影隨天氣與陽光瞬變。這種對自然的主動擁抱,使建築不再追求永恆穩固的形制,反而藉由材質的物理特性,讓空間成為自然律動的載體。學生在此休憩時,不自覺地置身於陰晴圓缺的即興演出,恍若禪宗公案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當下體悟。

如何消磨時間,成為這處空間的機能哲學,而非依照表定的時間去使用空間。廣場內擺放着坐墊、摺疊桌和瑜伽墊,學生們可以在此休憩、學習或躺臥,以脫離學業的壓力。從課業壓力中的短暫抽身,並非逃向虛擬世界,而是透過身體與通透空間的互動,重新校準感知。當雪花從屋頂開口飄落,或夏日午後光柱斜映於地,這種非功能性的無目的美,恰能在停頓的縫隙間,將煩惱執念自然沉澱。

當代社會的焦慮,往往源於填滿的強迫,行程表的分秒必爭、資訊流的無縫接軌。KAIT廣場的啟示在於,真正的緩衝空間無需繁複設施,只需提供一段容許「甚麼也不做」的空白。生活裏的空白破口可以是身體上的休息,也無妨是心靈上的奇想與放飛。正如佛教強調在繁忙的生活中,需要有意識地創造一些空間,讓自己從日常的煩惱中抽離出來,重新連結內在的平靜。

或許我們都該在生命藍圖中,預留一處會呼吸的「破口」,便能夠在生活的洪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方禪意境地。

KAIT廣場,石上純也,2020年。

更多文章